閩南網6月10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吳圳烽 文/圖)插榕艾、掛香袋、唱“嗦啰嗹”歌、火鼎公婆、拍胸舞、車鼓隊、五音隊、舞龍隊……端午節這天,泉州鯉城迎來了城南“嗦啰嗹”非遺文化活動。熱熱鬧鬧的巡游隊伍從臨江街道泉郡后山宮出發,一路巡游、一路鑼鼓喧天。豐富多彩的民俗來“斗陣”,成為古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天后宮內,精彩的演出吸引不少市民游客
今天一大早,泉郡后山宮前已經有不少市民游客聚集,翹首等著“嗦啰嗹”巡游活動的正式開啟。
每到端午時節,古老的“嗦啰嗹”歌謠便在泉州市區、晉江安海、南安等地傳唱。“嗦啰嗹”也稱采蓮,是泉州城區廣為流行的一種端午節民俗活動,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其保存的相關歌謠、偈語、原生態的節俗儀式及習俗活動中所寓意的心理訴求驅邪消災等,頗具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
活動現場
銅鑼聲響,由嗦啰嗹大旗、火鼎公婆、擔榕艾等組成的巡游隊伍,一路唱著“嗦啰嗹”歌,從泉郡后山宮出發,沿著富美宮、萬壽路、天后宮、義全街、聚寶街等線路挨家挨戶“采蓮”,將祈求平安、消災驅邪的美好祝愿傳遞給沿途的市民。
活動現場
走街串巷的巡游隊伍吸引了眾多目光,大家紛紛駐足停留,把這一古老的民俗拍照記錄下來。
“我們下午要搭動車回寧波,趁早上還有時間,特意來古城看看泉州的端午民俗。”拉著行李箱,來自浙江的大學生小張和同學拿出相機,不斷拍攝著巡游的隊伍。小張說,這幾天他們在泉州看了不少景點,對古城的歷史、建筑、美食等都印象深刻。泉州像一座“寶藏”城市,保留下來的傳統民俗都很“接地氣”。兩個大學生匆匆寄存了行李,又跟隨巡游隊伍繼續前往其他街巷,希望在離開前多了解一些泉州的民俗文化。
活動現場
作為泉州市級非遺項目,“嗦啰嗹”也是臨江街道特色民俗保留項目。
當天,位于泉郡后山宮的“嗦啰嗹”非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正式開館。空間內不僅營造“嗦啰嗹”文化宣傳氛圍,還增設了“嗦啰嗹”民俗活動相關物品展示柜,設有非遺民俗活動沉浸式體驗區、非遺活動宣傳展示區。
接下來,臨江街道計劃開展“嗦啰嗹”研學活動、嘗試將非遺文化結合其他傳統非遺技藝,設置互動體驗區等形式,進一步發揮公共文化空間作用,提高非遺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