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交發集團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緊密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無論白天黑夜,亦或寒冬酷暑,分布在各行各業的數千名交發人,用不同的方式默默建設、守護著這座城,溫暖著大家的出行回家路。這群交發人中,有每天與市民打交道的公交駕駛員、客運場站的工作人員,也有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高速公路設計師、大數據工程師……崗位不同,但堅守相同。
泉州交發集團策劃欄目——《講述交發人物》,講述各行各業的交發故事。
閩南網2月8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通訊員 蘇珊珊 實習生 吳淑敏)陪伴市民6年時光,公共自行車“小黃人”已成為大家出行清單里必不可少的選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泉州范圍里,已投放約3.13萬輛“小黃人”、建設了1061個站點,根據后臺統計的數據,“小黃人”的累積騎行次數已突破1.95億人次、有效會員數達到了152.2萬,在中心城區,每輛車的日均騎行次數達3次以上……
這份亮眼“成績單”,離不開泉州交發智慧出行有限公司(下簡稱“交發智慧出行”)的用心經營與維護。
2016年,何賜太加入公司,借助平臺優勢不斷學習,與“小黃人”一道成長,現擔任交發智慧出行運營管理部的經理。他所在的部門,也因公司組織架構的不斷調整,職能和人員不斷豐富。如今,運營管理部的專業團隊已有170多人,涵蓋車輛調度、維修、清潔、客服以及企劃等等。
“每個崗位都有各自的職責和任務。”何賜太介紹,運營管理部已經實現精細化運營管理,可以通過后臺數據分析,更加科學地開展調度、換點、維修、保養等工作。
比如,調度科人員既需要實時監測各站點的數據,也要到現場查看,及時反饋處理情況;維修科人員則肩負著維修、清潔、消毒等工作,靠一雙“巧手”解決車輛的大小故障;而客服人員則要在線下窗口以及電話、線上等平臺隨時為市民答疑解惑,處理各類突發情況。
為確保給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務和安全的騎行環境,何賜太和他的團隊幾乎全年無休,一天24小時都要有人員堅守崗位。
“自運營以來,‘小黃人’在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提升市容品質、方便群眾出行等方面,均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何賜太說,去年12月底,公司的另一款主打產品——公共電單車“小橙出行”也啟動運營,首批陸續投放5000輛,進一步解決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為泉州的多彩交通出行再添新色彩。
“作為集團‘多元文化、多彩交通’大家庭的重要一員,交發智慧出行致力于推動構建新型、便捷、安全、多樣、智慧的公共交通體系。”談及未來,何賜太表示,公司將立足交通、科創領域,做好國有企業社會責任,不斷提升智慧交通服務品質,助力泉州智慧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