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12月29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作為居民看病求診的第一選擇,社區醫生的工作無疑是繁瑣、冗雜的。1999年,剛離開校園的江進巧,懷揣著醫學生的信仰,作出了令老師同學費解的決定——留在泉州,成為洛江雙陽衛生院的一名醫生。
遠離家鄉的孤獨,在夢想的面前變得沒那么重要了。這位居民健康的“守門人”陪伴著鄉里鄉親走過22載,為他們治病開藥,一路從普通醫生成長為雙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任,帶領團隊“料理”著周邊4.6萬人的健康問題。
從醫多年,他從未有一例投訴。
人物名片
江進巧,男,副主任醫師。1999年12月,在泉州市洛江區雙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長,兼辦公室主任。2012年6月,被選拔為洛江區醫療衛生單位后備干部。2015年3月起,被泉州市委組織部選派于臺商投資區掛職擔任社保中心副主任。2017年4月返回雙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年12月份聘為副主任醫師。2021年4月任命為雙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選擇留在鄉鎮立志幫鄉親們看病
1978年,江進巧出生在福建建甌小橋鎮,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五歲時,父親因中風過世,這也成為了他心中的一大憾事。為此,他打心眼里認定從醫是很崇高的,也暗下決心立志學醫。從中專院校到泉州醫高專,追夢的步履不停。讀書、實操是醫學生的日常,每晚到了固定時間,教室和寢室就熄燈了,好學的江進巧只能帶著書本到戶外,借著校園的路燈光繼續看書、學習。
1999年,江進巧從學校學成畢業,選擇留在洛江雙陽衛生院工作,也就是后來的雙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多年前,雙陽衛生院的條件有限,院部是一幢兩層樓的石頭房,設備簡陋,加上收費員,整個衛生院也只有10個人。
環境差、人員少、技術有限……這些在江進巧看來,反而不是問題。他操心的是,鄉親們能去哪里看病。于是,他選擇留下來,從頭開始摸索“看病之道”,努力實現著醫者的價值。
江進巧(右)進養老院幫老人打疫苗
學閩南語融入當地做身邊的全科醫生
在基層,衛生院沒有明確分科,江進巧與很多醫生一樣,被稱為全科醫生。從內科到外科,甚至是婦產科,只要遇到了,他就要及時作出處理。
20多年前的雙陽,大家都喜歡用閩南語交流。到了江進巧這,難題就出現了。身為建甌人,他既不會說閩南語,也聽不懂閩南語,常常需要同事幫忙“翻譯”。為了融入當地生活,江進巧在四個月時間里掌握了這門語言。如今,他不僅能用閩南語跟病人交流,嫻熟程度不亞于本地人。
很多雙陽的鄉親,需要到田間地頭干活。每逢夏秋季節,被馬蜂蜇傷、被紅火蟻咬傷的患者都不少。曾有一名男子在龍眼樹下休息,不慎被紅火蟻咬傷,全身出現疹子,到衛生服務中心求診時,忽然癱軟失去意識。還有一名男子被紅火蟻咬傷,下車時人還好好的,忽然昏迷、大小便失禁。一名女子被馬蜂蜇傷,躺在床上起不來,幸好被人及時發現送醫。這些與鄉親的軌跡聯系密切的患者,江進巧都會特別留意,細心地治好了很多人。
兩個月前,一名50多歲的男子在掛點滴,針剛剛掛進去,人就陷入昏迷,心跳呼吸也出現異常。江進巧判斷,這是非常嚴重的過敏反應,立即對男子進行搶救,從死神手中拉回了該名男子。要知道,過敏性休克的死亡率高達40%。
江進巧帶醫護人員開展工作
歷經生死時刻致力普及急救知識
基層的工作雖不如大醫院緊張,也會碰到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
2005年,一名30歲的女工在工作中突發心肌梗塞,被緊急送到衛生院。已經下班的江進巧接到通知,立即趕回來參與搶救。當時,這名女工的心跳呼吸已經停止了。江進巧給女子做了十多分鐘的心肺復蘇,不停給女子按壓。在他的不懈堅持下,女子的眼球能動了,心跳呼吸也逐步恢復。
這些年,江進巧接觸了不少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有幸運地把握黃金四分鐘的,也有搶救失敗的。親歷這些危急時刻,他深感普及急救知識的重要性。
為挽救更多的生命,他于2005年成為了洛江區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師,致力于把“救在身邊”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希望能為身邊的人多帶來一分生還的希望。利用閑暇時間,他走進學校、工廠、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及消防部隊開展應急救護培訓。2017年,一名父親給江進巧打來電話,表示自己用江進巧教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回了發生氣道異物的兒子。這位父親略帶哽咽的道謝聲,也讓他體會到自己投身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
江進巧說,普及救護知識,可以減少意外發生,對于當事人來說,得到及時救護,也可以減少并發癥、后遺癥。
江進巧幫居民看診
放棄晉升機會愿當群眾健康守門人
社區醫院,是鄉親們看病的首選,社區醫生需要樹立整體觀,對疾病進行全面的判斷,幫他們做一些健康指引。
之前有位患者,腸道出血,久治不愈。在幾家醫院求診,被診斷為胃腸炎、結腸炎。后來,患者找到江進巧。因為該名男子沒有胃病史,江進巧綜合考慮其為胃腸型的過敏性紫癜,給他開了幾塊錢撲爾敏、維生素的藥就治愈了。
扎根在基層,江進巧從臨床醫生一路成長,在衛生院開展了胃腸減壓、清潔灌腸、洗胃術、導尿術等,自己清洗、浸泡和消毒器械,打包無菌包并進行高壓消毒,減輕了患者傷口易感染的情況。
“江醫生有在啊”,成為了患者和同事間的定心丸。
這些年,原來的鎮衛生院更名成了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辦公環境、條件都有了比較大的改變,衛生院從業務水平落后同級到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再到國家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去年開始,江進巧主持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帶領著近50人的團隊,為周邊約4.6萬提供醫療服務。
22年間,他也有離開衛生服務中心的機會,還曾“兩進兩出”借調到其他部門。最后,他還是放棄了機會,決定回到最初的地方。
“很懷念在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感覺。”江進巧說,在基層醫院也可以實現醫者價值,讓鄉里鄉親們在家門口看病,守護他們的健康也非常有意義。接下來,他還計劃在中心拓展康復、理療的工作范圍,多開展一些兒童保健、女性產后的康養保健,為女輕群體提供更多幫助。(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