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買花咯,非常香。”每天早上,無論晴雨,在古城西街靠鐘樓的街口,不少人能見到一個頭包圍巾的阿婆在賣花,她就是許多老泉州人熟識的“花婆婆”曾毛治。
今年97歲的曾阿婆上個世紀50年代初開始在街頭賣花,如今已有70年了。70年來,她見證了幾代古城人婚喪嫁娶等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我媽結婚的時候,找曾阿婆買的花,我結婚的時候,也找她買花。她對我們來說,代表了一種美好的記憶,現在路過看到,就會忍不住想去買一些。”市民楊女士說。
幾十年來,曾阿婆扮靚了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頭頂花園”,如今,她也成為古城的一景,許多年輕人會特地過來找她買花,許多游客也會慕名來到她的花攤前買束花、拍個照。
“花婆婆”和她的三輪車已成為古城一景
曾阿婆熟知泉州人的年節(jié)、習俗等用花需求。
當年為愛嫁到泉州 已四世同堂兒孫多
“4扎,一扎3元,一共12元。”今年97歲的曾毛治耳聰目明,算賬仍非常清晰,盡管因為年紀大及長年勞作,背佝僂著,但行動還很利索。曾阿婆的娘家在廈門中山路上開布行,20歲那年嫁到泉州。
曾阿婆介紹說,她爺爺是泉州人,在廈門中山路開布行,她父親也子承父業(yè)經營布行,家境殷實,她小時候讀過私塾。20歲那年,經人介紹,嫁到泉州一中旁邊的頂埔村。阿婆說,先生家境不好,但是人非常忠厚老實,她看中先生的為人,結婚時他們的眠床還是借的,后來她變賣了自己的一些嫁妝,才買了眠床等家具。
“我先生人非常好。”說起先生,曾阿婆一臉笑意。婚后,他們育有五子一女。可惜在她39歲那年,先生便英年早逝。曾阿婆要撫育6個孩子,十分辛苦,好在孩子們從小都很乖,十分勤勞,經常邊上學邊幫忙做事、打短工分擔家計,加上娘家的接濟,她得以把孩子們拉扯大。
如今,曾阿婆家早已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兒孫們都非常孝順,每天輪流給她送各種好吃的。曾阿婆年紀大了,家里人擔心她的身體,都勸她不要再賣花,在家享清福,但她就是舍不得停下來,“在家里也沒事做,我出來活動活動挺好的。”
每次花賣出去,曾阿婆都會細心交代怎么養(yǎng)才能開得久、開得更好。
泉州一中旁曾有花田 阿婆懷念“花很漂亮”
曾阿婆家在頂埔,即今泉州一中旁,曾阿婆說,當年附近都是花田、菜田,周邊的人都以種花賣花、種菜賣菜為生,曾阿婆家,男人到外面做生意,她和嫂子們負責在家種花。從她婆婆開始,家里就在賣花,結婚后,她也接過這一營生,種花、澆花、賣花,如今已與花結緣近80年。
“我們家有很多花田,賣的都是自家種的花,不用到外面進貨。”曾阿婆說,以前頂埔一帶都是花田,一塊一塊地,種著玉蘭花、粗糠花、茉莉花、馬蹄花等,很漂亮。
滄海桑田,以前的花田,慢慢建起一棟棟房子,對花很有感情的曾阿婆,便在自家院子和頂樓種一些粗糠花、茉莉花等。
曾阿婆說,最開始都是賣自己種的花,后來也去云麓進花。云麓位于蟳埔附近,相傳元末明初,蒲壽庚的兄長蒲壽晟將云麓村開辟為他的私家花園——云麓花園,并從其故鄉(xiāng)阿拉伯移植來素馨花等各種奇花異木。他們的后裔避難于此,改姓為卜,如今以種植花木為業(yè)的云麓,半數以上居民都姓卜。
如今,她賣的成串的茉莉花、含笑花等也是云麓那邊來的,以前要自己騎三輪車去那邊進貨,如今花商們會送貨給她。
年輕人也喜歡找曾阿婆買花
見證泉州浪漫“花事” 賣花附贈民俗知識
曾阿婆說,她年輕那會兒,不只蟳埔阿姨,很多普通人也喜歡把鮮花戴頭上,戴著玩,那個時候女人都梳發(fā)髻,平時都戴上一兩串花,逢年過節(jié),要戴多一些,誰家有了喜事,買的花,要以筐計算的。
潔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鵝黃色的含笑花;球狀紫紅色的粗糠花……曾阿婆三輪車上,擺的都是泉州人常買的花。閩南民俗多,許多場合用花有講究,所以,找曾阿婆買花,還附贈民俗知識。泉州人結婚、七夕及年節(jié)到各個寺廟拜拜,用的花不一樣,數量不同,很多人不懂,買的時候就請教她,她都會很耐心地告訴大家。
“阿婆,今天有玉蘭花嗎?”曾阿婆的生意不錯,總是人來人往,既有上了年紀的人,也有許多年輕人,大家買花之余,都喜歡跟她聊幾句,話話家常。
每次花賣出去,曾阿婆都會細心交代哪種花怎么養(yǎng)才能開得久、開得更好。臨走前,記者問她,明天天氣預報會下雨,還會出來擺攤嗎?曾阿婆說:“明天有顧客家里有好事,預訂花了,訂金下了,無論風雨多大,我肯定要出來的。”(記者 黃寶陽 文/圖)
阿婆的一雙手,裝點了多少古城人的浪漫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