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那些曾經以為奔三離自己很遠的“90后”,恍然間已三十而立。以前“90后”的標簽是“個性”“非主流”,如今卻是“窮”“佛系”,更扎心的是,不少“90后”已經禿頂、腰突、患胃病,甚至開始掉牙……
小伙剛工作兩年 整口牙松動
“以前來看牙的多是中老年人,現在門診中的年輕人可越來越多了。”福醫大附屬二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丁志雄醫生介紹。這不,前幾天,30歲的泉州小伙小陳來到醫院,因牙齦腫痛,他捂著嘴疼得懷疑人生。
小陳今年剛奔三,研究生畢業2年,是鞋類設計師。他追求上進,工作壓力比較大,每天熬夜加班,頻繁抽煙,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起初,小陳在刷牙時發現牙齦流血,有較重的口腔異味,認為是自己作息不規律上火引起的,沒太在意。沒想到,近日他發現牙齒竟開始松動,牙齦腫痛無法咀嚼,米飯都嚼不動,這才害怕地趕忙到醫院看牙。醫生診斷是重度牙周炎,全口牙齒有不同程度松動,嚴重到需要拔除的牙齒有7顆。
“我才30歲,這牙怎么就要掉了?!”小陳驚訝又無奈。醫生說,這跟小陳平時睡眠不足、煙癮大、口腔衛生習慣不良有很大關系,好在他剩下的牙“還有得救”。醫生指導小陳掌握正確的日常口腔護理方法,定期口腔檢查及潔牙,并予以牙周手術治療,炎癥嚴重牙分次予以拔除。
吸煙是牙周病一大危險誘因
根據2018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高達97%的成人正在遭受口腔問題的困擾,20歲到39歲的中青年已成為接受種植牙手術的主力軍。
丁醫生介紹,“90后”出現“未老牙先衰”大多是因為蛀牙或有牙周病沒注意,就診時為時已晚,只有拔牙、種牙。
牙周病是多因素引起的牙周組織慢性炎癥病變,局部的、全身的、行為和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都是牙周病的危險因子。牙周炎是成年人牙齒過早缺失的首要原因,也是導致成年人牙齒過早老化的主要元兇。影響個體對牙周炎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基因,但不是單基因疾病,其發病可能與其他諸多因素有關,如牙菌斑、吸煙、精神壓力等共同作用。其中,吸煙是牙周炎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吸煙不僅提高了牙周炎的發病幾率,還加重牙周炎病變的嚴重程度。吸煙對牙周健康的影響程度與吸煙的量呈正比,這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
由于牙周病在早中期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牙周炎最初表現為牙齦炎“刷牙出血”,這也是最佳的干預治療時機。但大多數人此時卻認為這是“上火”,想著祛火消炎,就像小陳這樣,直到整口牙松動才意識到問題嚴重。
注意正確刷牙 定期口腔檢查
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牙齒脫落是因為牙齒生病了,只要定期看牙醫,及時治療牙周病,牙齒是可以受用終身的。
每個人都有牙菌斑,這也是牙周炎發病的關鍵之一。通過每天正確、高效地刷牙,可以讓牙菌斑維持在不致病的水平。否則,牙菌斑堆積、鈣化,將逐漸形成牙結石。牙石需要去專業醫院找醫生用專業的器械清除,簡單的刷一兩次牙或用漱口水去不掉牙石。
丁醫生建議,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刷牙是控制牙菌斑的主要方法,提倡用巴氏刷牙法或水平顫動法,刷牙要面面俱到,重點清除牙齦邊緣和牙縫處的牙面。每次至少刷牙3分鐘。早晚刷牙、餐后漱口,使用牙線清潔鄰面。
不少市民對潔牙有認識誤區,擔心“越潔越松”,其實定期潔牙是對口腔的一種維護,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可早發現牙齦炎和牙周炎,及早治療。(記者 許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