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形成多樣化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
老年人的主要需求在于養老。
目前,泉州市已基本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智能化養老服務體系。全市現有各類養老機構144所,基本實現1縣1福利中心,1鄉鎮1敬老院。
這兩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街道、社區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老人進入機構養老。這些“公建民營”的機構,有的根據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務,有的則將成熟的“模式”進行復制,以一套較為完備的體系服務老人。
老人正在做手指操
鯉城開元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負責人曾女士介紹,該中心以失智失能為主,側重護理和晚托,目前擁有近80張床位,約40位老人入住。除了日常衣、食、住、行以外,中心還為老人提供護理、康復及醫療上的服務。未來,將會做得更細致、到位,除了在身心層面給予照護,還將提高一些精神需求的滿足,包括心理、思想慰藉、臨終關懷等。
位于豐澤區豐澤街道東涂社區的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則主要提供長期性照護,共有30個床位,現住15人。該中心可給老人提供多樣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品茶會友、歡樂合唱團、養身講堂、手指操、習書法等,并通過這些活動,給老人制定作息、鍛煉、文娛等方面的詳細計劃,讓老人盡快融入養老生活。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注意到,該中心還設定學習日、回憶日、放松日、記錄日等,讓老人更好地放松,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照料中心提供習書法等多樣的文娛活動
該中心負責人王詩坤介紹,該中心最注重老人健康管理,在每天不同時段,專業護士會給老人體檢,測量血壓、脈搏、心律。中心也建立了保健站,并與正骨醫院、豐澤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簽訂醫養結合合作協議。老人若遇到緊急情況,便可提供快捷送醫、便捷治療的綠色轉診通道。他們也為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
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采用陽光雙軌制管理系統,家屬和中心管理人員可通過系統了解老人生活情況、護工照護情況等。同時,使用移動呼叫系統,老人無論到哪里,只要按下呼叫系統,管理人員便可知其位置,若出現狀況,可及時處理。
可以看出,這幾年,泉州的養老服務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養老產業方興未艾,服務質量也在提高。不過,逐步建起的養老機構是否能滿足需求,也是很多市民關注的焦點。
針對這一點,泉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相關負責人認為,真正的老齡化高峰還未到,今后養老服務市場會很繁榮,特別是到2025年-2030年。他說,按人口專統計,1962-1975年是我國人口出生率高峰期,這一時期出生的人兄弟姐妹多,到2022年,開始進入60周歲。之后,真正的老齡化高峰潮將到來。這兩年,我國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就是為應對2022年后的養老問題。
該負責人還解釋到,這代人有幾個特點:一、都有社醫保,有消費能力;二、其下一代多是80后,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無法承擔養老職能;三、消費觀念有別于過去,輔助性消費較強。這些特點將造就今后龐大的養老市場。另外,農村留守老人也需提早考慮養老之事,且有可能相對提早進入消費市場。
按相關要求,到明年,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35張
目前,養老床位較為寬裕,活躍度基本為50%-60%。在方海濤看來,當前,一些養老機構有床位空置,實屬正常現象。只是現在,真正的消費市場還未形成,特別是閩南地區,傳統孝親觀念較濃厚,老年人一般不愿意,也不好意思到養老機構去。再者,過去傳統的養老服務質量不高,造成老年人對養老有誤區。
據悉,自2017年8月11日至今年3月,全市養老床位從28623張提高至35869張;街道和重點鄉鎮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從19.4%提高至86.1%,年底可實現100%覆蓋;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從36%提高至61.3%,年底可增長至70%;民辦養老機構占比從15%提高至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