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鎮、南安村、惠安村、泉港村……這些以泉州轄區內的縣(市、區)命名的村鎮,你見過嗎?在離泉州3000多公里的塞上江南寧夏,遍布著上百個閩寧協作示范村鎮,而這些以泉州人民熟悉的縣域而命名的村鎮,是它們中的代表,也是泉州與寧夏跨越山海、心手相牽23年的最佳注腳。
1996年,“閩寧合作”在國家“東西扶貧協作”計劃的大背景下拉開帷幕,泉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有關閩寧對口幫扶工作的決策部署,迄今為止已先后選派11批46位干部前往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吳忠市同心縣、紅寺堡區、鹽池縣等地開展結對幫扶。多年來,從幫扶到協作,從扶貧協作到全面合作,泉州和寧夏在互補、互促中結下濃濃深情,交出共贏發展生動答卷。 □記者 陳林森 通訊員 陳金榮
互助互促
引資入寧“造血” 招工來泉“輸血”
以“民營經濟大市”著稱的泉州,擁有根基深厚的紡織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飲料、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等多個千億產業集群,超20萬家民企扎根樂園;而在第二家鄉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卻難得一見泉州乃至福建籍貫的企業。這是我市第十批援寧干部徐情根、呂培基初到寧夏時的見聞。
“扶貧要扶志,扶志先扶業。”徐情根、呂培基將邀請福建企業家到鹽池投資興業列為援寧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兩年間,歷經多方奔走、策劃舉辦產業合作經貿洽談活動和產業專題推介會等,在他們的促成下,13批48名福建企業家帶著考察團踏上西北腹地,帶去灃泰食品、琪強菌草、宏達盛農業等一批“干貨”項目,實現了閩籍企業在鹽池“零的突破”,進而帶動該縣成為寧夏首個脫貧摘帽的縣城。
突出引資帶動,壯大地方實力,這是泉州依托自身產業優勢,致力增強受援地“自我造血”功能的經驗。在前九批援寧工作中,我市累計為當地引進涉及食品加工、生態旅游、礦山開采、互聯網經濟等領域的投資項目20多個,協議金額200多億元。特別是在同心縣,第九批援寧干部大力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積極創建并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填補了當地產業發展空白,近萬名群眾從中獲益。
今年1月底剛剛結束的第十批援寧工作隊再傳喜訊——泉州援寧干部成功為寧夏引進了22個項目,引導企業實際投資24.5358億元,占福建全省引資比重約三分之二,位居八閩之首。
這樣的促進,并非單向而行,而是雙向涌動。當發展潛能巨大的寧夏,成為泉商乃至閩商成就事業的大舞臺,以實體經濟起家的泉州,也迎來寧夏鄉親追夢和奮斗的身影。作為產業大市,泉州多年長期保持著巨大的用工需求。隨著勞動“姻緣”一線牽,包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在內,寧夏的群眾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紛紛來泉來閩就業。廣大淳厚樸實的寧夏務工者在一條條生產線上兢兢業業,演繹著一出出“新泉州人”愛拼敢贏的奮斗故事,也為泉州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貢獻了不可或缺的一分力量。
共贏共享
各界齊心“澆水” 美好生活“綻放”
“天上沒飛鳥,地下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描繪的正是地處“世界級”貧困帶西海固的同心縣。彼時,我市第八批援寧干部陳劍賓、林華霖帶著“讓鐵觀音芬芳飄逸在同心的土地上”的囑托,踏上這片土地。曾經的國定貧困縣對口支援貧困縣,這讓來自安溪的他們找到了共鳴、升華了情感、鍛煉了能力。幾經奔走,安溪本土企業,各地同鄉會、商會、經濟促進會及海內外安溪鄉親,紛紛伸援手匯愛心,超1200萬元的捐款資金,投入到同心社會事業上,安溪移民新村、同心安溪敬老院、同心安溪中學、安溪縣希望小學等拔地而起……
讓寧夏群眾生活更富足、更美好,泉州始終在努力。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援寧工作首要的政治任務,在前九批援寧工作中,我市累計投入了對口幫扶資金超1.9億元,確定并實施了一批民政、教育、衛生、扶貧開發以及生育關懷等方面的民生援建項目,有效改變了當地城鄉面貌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更多的社會力量和資源,同樣向塞上江南匯集。近兩年,泉州社會各界向受援地捐款311.95萬元,捐物折款805萬元,捐贈數占全省近半。
塞上江南以熱情和行動催放的友誼之花,同樣讓泉州人一直感動在心。寧夏特色優質農產品推介展銷、現場品嘗和洽談對接活動走進泉州,“鹽池灘羊”“寧夏硒砂瓜”“寧夏枸杞”“賀蘭美酒”等西北美食,打開泉州市民的味蕾;寧夏旅發委組織銀川市體育旅游局及區內主要景區、旅行社等30多家成員單位來泉推介,向“八閩親人”獻上免費游寧夏及半價優惠旅游大禮包,迷人的塞上江南風光給泉州百姓心靈放了個假;今年春節,遠道而來的《青銅之路——寧夏固原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特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里,與泉州海絲文化撞個滿懷……
跨越山海,深情不變。奮斗的春天,海濱鄒魯和塞上江南繼續攜手共進,繪同心圓、走幸福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