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宵佳節,泉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會掛滿各色花燈。為了讓花燈如期呈現在市民面前,最近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泉州花燈省級傳承人陳曉萍正和女兒陳熙雅一起,加班加點制作花燈。
陳曉萍與女兒共同制作花燈
每年元宵佳節,泉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會掛滿各色花燈。為了讓花燈如期呈現在市民面前,最近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項目泉州花燈省級傳承人陳曉萍正和女兒陳熙雅一起,加班加點制作花燈。
精巧的“嫦娥奔月”花燈
憨態可掬 豬元素花燈惹人愛
記者昨日來到市區西街爐下埕巷子深處,陳曉萍的工作室就位于這里。走進工作室,十幾盞別致有趣的花燈掛滿大廳。今年是豬年,陳曉萍做了三盞生肖花燈,分別是發財豬、迎春豬、小飛豬。與其他兩盞花燈不同的是,小飛豬外形是一只貼著豬鼻子的小蜜蜂,代表著春天的來臨。此外,還有滿臉笑容的壽星,身上貼滿壽桃和金銅幣,憨態可掬。還有火鼎公婆、蟳蜅女、惠安女等充滿閩南特色的花燈。陳曉萍認為,花燈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而豬具有“福相”和“富相”。因此,他設計的這些花燈圓滾滾的,福相十足,并將福祿壽、迎春納福、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融入花燈制作中。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大家會帶著祈愿去看燈,懷揣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比如希望來年能夠順順利利,健康平安,我們在花燈上也會體現這些祝福元素。”陳曉萍說。
憨態可掬的小豬花燈
父女攜手 做出濃濃“泉州味”
“為了讓大家看到更具新意的花燈,我們在制作工藝和款式上大膽創新。”陳曉萍介紹,掛在工作室的“嫦娥奔月”,就充分結合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通電后的花燈散發出明亮的光芒,燈座上的“嫦娥”徐徐轉動,如夢如幻,十分別致。“泉州的花燈從漢代開始,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到了現代我們一定要融入時代元素。以前的走馬燈,很多都是利用空氣對流的原理,現在多數是運用電機,將這二者結合起來。我們在制作游魚燈時就是用電機而不是利用空氣對流。”陳曉萍介紹道。
花燈制作從設計造型、制作骨架、裝燈到裱糊,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一盞普通的花燈制作至少要花上一周時間,精品花燈的制作更要翻倍。陳曉萍的女兒陳熙雅是泉州花燈市級非遺傳承人,跟隨父親學做花燈已有近7個年頭。與父親做的花燈不同,她的花燈更多地采用刻紙工藝,并融入自己的審美情趣。今年她制作的一盞融合了刻紙、針刺等工藝的花燈更顯流光溢彩,燈上的蝴蝶、花朵栩栩如生。
“因為我以前就是學美術的,所以我對圖案之類的比較擅長,我設計的圖案就是比較自由一點,比較活潑一點,跟傳統的會不大一樣。”陳熙雅說道。今年,陳曉萍和女兒制作了三四十盞花燈,每一盞都是精品。這些花燈不僅精致小巧、獨具創意,而且美術功底深厚,處處透著濃濃“泉州味”,到時候在鯉城區觀賞點就能看到這些精致的花燈。(記者 殷斯麒 通訊員 何美嬌 李一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