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心市區西街之后,中山路保護提升工程備受矚目。今年起,我市第三部地方立法《泉州市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近幾年來,泉州在古城保護實踐中,又一項重要舉措。作為承載泉州市民美好記憶、古城文化重要載體的中山路,此次保護提升有什么現實意義?將對泉州古城保護開發產生哪些影響?昨天上午,“兩會訪談室”邀請到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從中山路保護提升工程講起,暢談對泉州古城發展的憧憬和建議。
【嘉賓名片】
市人大代表:福建華達律師事務所總所主任 賴忠惠
市政協委員:泉州市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 張朝陽
談保護提升
立法為中山路提質提供保障
記者:市區中山路是泉州古城重要組成部分,此次保護提升工程,是時隔20年的一次大工程。選擇在這時候啟動,并實施相關條例,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呢?
賴忠惠:有關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政府相關部門很早就開始調研,審議和立法數易其稿。
《條例》出臺之后,對中山路保護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依據。對中山路的保護提升其實是管理利用過程中的保護提升,考慮的是中山路提升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與管理。因此,《條例》的出臺很及時,和保護提升是相輔相成的。
張朝陽:中山路保護提升是古城提質的一大重點,此時出臺《條例》非常及時,在立法上與項目提升整治實現了同步,凸顯政府對古城保護和復興的高度重視。本次立法,對騎樓建筑的保護和利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保障,讓中山路保護提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談美好愿景
希望中山路讓泉州人更自豪
記者:都說中山路就像一個“活的博物館”,保護提升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存原有的風貌?在你們的愿景中,希望修繕后的中山路成為一個什么樣的街區?
張朝陽:此次保護提升工程,政府花了很大工夫,從業態到風貌的保護修繕,都請來了國內頂級的規劃設計單位。在保護提升措施上,對歷史建筑進行整體修繕,從外立面到騎樓店面、管線施工、景觀提升等,在細節方面將做很多工作。
我心目中的中山路,是老建筑與商業文化氛圍協調統一,充滿閩南氣息與活力的歷史街區。修繕中山路,我認為要把握活化古城文脈、展示特色風貌的原則。此外要提升品質,對人的居住、車行環境進行同步整體的提升。不遠的將來,希望中山路讓泉州人更有自豪感,讓外地游客更有認同感。
賴忠惠:我是重慶人,也是新泉州人。來泉州二十幾年間,見證了中山路的變化。1994年,我剛來泉州,住在古城聚寶街,當時中山南路很熱鬧,業態繁榮,真的有“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味道。后來,中山北路的繁華還有保留,相比之下,中山南路就顯得落寞了。
中山路有歷史文化底蘊,如果能夠打造成漂亮熱鬧的步行街,恢復從前的繁華,對市民和游客來說都是一件很幸福美好的事。
談古城旅游
推行慢行交通 豐富商業配套
記者:關于古城保護和旅游業發展,您還有什么建議呢?
張朝陽:古城保護,我覺得應該以人為出發點,從三個角度考慮:作為游客,想看到什么樣的古城?作為古城原住民,想在古城過上什么樣的生活?作為古城核心區之外的泉州人,我們心中的古城是什么樣的?
事實上,居住在古城的原住民也希望擁有可替代的便利的交通條件,希望居住條件、就業條件更好。我建議,古城保護和發展,在交通方面,可以大力發展旅游公交,提升對公共自行車的利用管理,下決心打造“公交+慢行”的綠色交通體系。
賴忠惠:中山路、泉州古城的保護提升工作,應在管理利用中動態保護,而不是機械刻板地保護。
從這個角度來說,推動泉州古城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多做政策配套和商業配套,各方面協調發展,古城旅游才能打破局限。政府部門可考慮引入商業開發主體,通過市場化運作,更好地推廣古城旅游。
談提升古城魅力
做好謀劃 持續發力“留”住游客
記者:放眼整個泉州古城,除了中山路外,泉州還能在哪些地方提升古城的魅力和影響力?
賴忠惠:中山路除了自身的騎樓建筑特色之外,與古城許多文化元素是互相呼應的。鐘樓、教堂、廟宇等不同元素建筑共同構成了古城文化的名片。如果能夠把中山路沿線的文化元素充分發掘和串聯起來,相信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古城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可以考慮出臺更多的政策和措施,推動泉州民宿業更好地發展,讓游客留下來,慢慢體驗古城文化。
張朝陽:古城復興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做好謀劃,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在提升古城魅力和影響力方面,有幾個建議,一個是小街巷的提升,比如金魚巷、小西埕,通過整治后已經成為網紅街巷。第二個是古城水系,泉州古城的護城河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三是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此外,泉州古城還可以在民宿、美食的開發上加大力氣,全方位吸引游客。(記者林書修 郭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