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盛會時。昨日,代省長唐登杰在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展現福建過去五年的奮斗碩果,繪就了新時代“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路線圖。這份報告中,從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落地,到晉江成功申辦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再到爭創“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泉州強大的活力、潛力、競爭力一覽無遺,成為福建發展“成績單”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未來,肩負“領頭羊、先行者”使命的泉州,將把發展的眼光放得更遠,把奮斗的腳步踩得更實,在福建發展大局中展現新作為。
回眸2017
“國字號”創新平臺落地開花
首創31項新舉措 6項全省推廣
摘要:重大改革試驗加快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特色園區、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效。
解讀:自2016年6月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以來,泉州市圍繞示范區海峽兩岸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創新重大平臺建設、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人才團隊引進、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等七大改革任務,不斷完善“1+X”政策體系,推出31項全國、全省首創的創新舉措,其中6項在全省推廣。“國字號”創新平臺、省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萬人發明專利、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省級眾創空間等五項指標提前完成示范區2020年目標任務。
臺商在泉投資額達38.6億美元
摘要: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向金門供水工程海底管道施工全部完成。
解讀:隨著去年11月金門供水工程完成海底管道鋪設,兩岸共飲一江水將指日可待。作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泉州與臺灣融合發展正在全面推進。截至去年12月,泉州市累計批準設立臺資企業1608家,投資總額38.6億美元,合同臺資26.6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8.5億美元。
此外,泉州市還鼓勵創建泉州市臺灣青年創業基地,重點支持晉江洪山文創園、晉江“三創”園、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等初具規模、條件較成熟的各類園區創建“泉州市臺灣青年創業基地”。
集聚逾2200名海內外高層次研發人才
摘要:創新支撐作用持續提升……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等相繼落地,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600個。
解讀:在泉州經濟轉型處于“博弈過程、膠著狀態”的關鍵時期,人才“港灣計劃”和“大院大所大平臺”計劃應運而生,為泉州“智造名城”發展注入新動力。平臺引才聚智邁開步伐,過去一年,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泉州華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機構聚才效應初顯,目前已累計集聚了2200多名海內外高層次研發人才。
獲批設立省級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
摘要:產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一批體量大、帶動力強的項目落地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
解讀:作為制造業大市,泉州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不遺余力,組織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力促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堅持一手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9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98家。同時,整合晉江集成電路、南安半導體、安溪湖頭光電等3個園區,獲批設立省級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
成功申辦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
摘要:基本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晉江成功申辦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
解讀:2017年10月15日,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舉辦權花落晉江,一屆“賽事活動最精彩、參與度最廣泛、影響力最深遠”的體育盛會令人期待。
去年以來,泉州市持續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文化方面,以“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為契機,高標準實施16個申遺遺產點文物本體修繕和周邊環境整治,完成國際專家現場考評階段性任務。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文化中心主體工程完工,市少兒圖書館正式開放。體育方面,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升級為UCI2.2,第十三屆全運會泉州收獲8枚金牌,金牌和獎牌數均居全省首位。
榮膺“國家森林城市”
摘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5個縣(區)成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6個設區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創森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解讀:泉州之美,美在生態。去年以來,泉州市加快從國家生態市邁向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深入推進晉江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永春空間規劃編制等省級試點;完成林權收儲、環境治理市場主體培育等8項改革任務。泉州開發區被聯合國工發組織授予“綠色開發區”,德化縣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去年,泉州還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林業產業總產值連續十幾年位居全省首位,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長制,所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主要干流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展望2018
“三大板塊”助力轉型攻堅
打造“1234”現代產業體系
摘要:電子信息突出“增芯強屏”,大力突破芯片設計、整機模組一體化設計等關鍵技術,加快建設新型顯示、高端集成電路等重大項目……石油化工重點依托“兩基地一專區”,以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延伸中下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推進寧德時代、福州京東方、廈門聯芯、泉州晉華、莆田華佳彩、漳州核電等一批重大產業和項目……
解讀:今年,泉州市將從項目支撐、技術支撐、人才支撐入手,推進建設“1234”現代產業體系。“1234”現代產業體系即力爭2020年GDP近萬億元、工業總產值近2萬億元,基本形成傳統、重化、高新三足鼎立,實現服務業占比超40%。
泉州將緊扣“高質量發展”關鍵詞,對傳統、重化、高新產業“三大板塊”進行結構性優化。其中,傳統優勢產業將突出以智能化改造、供應鏈整合、新材料應用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拓展領先優勢。重化產業將進一步發揮聯合石化、中化“兩桶油”帶動效應,推動泉港、泉惠石化工業區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延伸石化深加工產業鏈。高新技術產業將培育以晉華項目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并加強安溪湖頭光電、三安光電、飛通、“芯谷”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建設。
首批64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項目落地古城
摘要:進一步打響福建文化品牌、延續福建文脈,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精心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推動海絲與陸絲對接,推進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
解讀:去年3月,泉州被住建部確定為第二批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之一,古城6.41平方公里區域是重點區域。今年,古城將立足于實現古城保護3.0版本,進行原真性保護、活態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態型修復,首批64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項目全部落地古城。同時,全力推進“古泉州(刺桐)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發揮16個申遺遺產點帶動作用,健全文化遺產保護長效機制。
推廣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1000臺(套)以上
摘要:以轉型升級優化供給結構……爭創“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
解讀:今年,泉州市將以爭創“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為契機,深化智能制造示范創建工程,實施重點技改項目200個,建設數字化示范車間和智能工廠15個以上,推廣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1000臺(套)以上。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20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0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50家以上。
人才是創新的源頭活水。通過完善育才引才聚才政策體系,加強人才社區、雙語學校、國際醫療等高端配套,泉州市將著力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努力建設人才的夢想港灣、事業港灣、生活港灣。
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
摘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福州、廈漳泉兩大都市區……提升城市品質品位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解讀:古城新城齊頭并進,城市顏值更加靚麗。今年,泉州市將在城市建設上加速提檔,全面推開環灣區域片區更新、景觀塑造、修復修補;在民生領域攻堅補短,深入推進“四心”工程,滾動實施“XIN”行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新城建設將采取組團式開發、體系化推進、標準化配套、統籌化布局的方式,加快興泉鐵路、福廈客專、泉廈漳城市聯盟路、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等項目進度,完善環灣交通體系,同時用綠道串起山林、水體、濕地、田園等自然資源,讓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推行“多規合一”,以城市設計為抓手,推進環灣各組團在項目規劃、功能、標準、時序等方面的相互銜接,形成同城化發展合力。管理精細化方面,將從背街小巷修補等市民感受最直接的環節抓起,強化城市管理保障,倡導共建共管共享。
市區內溝河開啟立法保護新時代
摘要:加快消除城市內河黑臭水體,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解讀:內溝河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淌著泉州的歷史,見證著古城的變遷。今年,泉州市將認真實施《泉州市市區內溝河保護管理條例》,以八卦溝、筍浯溪、百源川池為重點,分期推進水環境整治,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地標線。同時,通過見縫插綠、拆改騰退,建設一批口袋公園、袖珍綠地。
更廣范圍,泉州市將繼續落實“河長制”“湖長制”,以流域治理為龍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統治理,打造各具特色、清新自然、富有野趣的流域環境生態樣板。同時,深化環保設施與能力建設攻堅,抓好水、垃圾、危廢處理設施以及環境監測能力4方面136個項目。
金門供水工程計劃5月試通水
摘要:增強臺商投資區、臺灣農民創業園承載功能……完成大陸向金門供水工程建設……
解讀:近日,金門供水工程進行兩岸通水洗管試水,金門對來水進行取樣檢測,檢測導電度符合要求并與晉江龍湖供水值吻合,這意味著金門供水全線貫通。下一步將聯合相關單位開展一系列工程驗收工作,計劃于今年5月份試通水。
深化兩岸合作,泉州腳步從未停歇。今年,泉州市將認真貫徹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多做文化認同、民心相通的工作,發揮臺商投資區等載體作用,深化泉臺集成電路、精密機械、醫療健康等產業對接,大力吸引臺灣人才來泉就業創業。(記者 謝曦 許雅玲 實習生 吳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