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獨居特色的民俗將申報省級非遺
“龍閣”表演與一般“彩閣”不同,通常由十幾塊至幾十塊木板連接組合而成。每塊木板長1.5米至2米,寬40至50厘米,稱為“閣棚”,每塊“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可靈活轉動。又于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根木棍,長度超過“閣棚”寬,用作肩扛用。“閣棚”裝飾得五彩繽紛,上面裝置一高凳,每只高凳上坐一少年孩童,妝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最常見的有《昭君出塞》、《水滸》、《陳三五娘》等。表演時由兩撥人輪流抬行,坐在高凳上的童角則手持各種樂器、道具,做出各種身段,一路表演。因其節節相接,彎彎曲曲,逶迤而行,形似蜈蚣,故稱為“蜈蚣閣”。洪瀨踩街所用“閣隊”也有在首尾處分別裝上龍頭、龍尾或鳳頭,鳳尾的,則“閣隊”又稱之為“龍閣”或“鳳閣”。
中共南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忠溪說,作為海絲國際藝術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洪瀨“龍閣”是有著千年歷史的民俗文化項目,去年登上了央視猴年春晚舞臺,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項民俗文化。
“龍閣扛歷史,‘海絲’通未來。”泉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非遺科科長謝萬智介紹說,每一個龍閣都代表著一段故事,也因其造型獨特、內涵豐富、鄉土文化氣息濃厚而深受民眾喜愛。
作為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南安分會場,吳忠溪表示,此次在家門口承辦“海絲”國際藝術節,無疑是全面展示南安“海絲”文化的難得機遇,有利于打響“海絲”文化品牌。除了洪瀨“龍閣”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啟動儀式外,藝術節相關活動還包括古泉州(刺桐)史跡——九日山祈風石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活動、九日山仿宋祈風儀式、“夢里海絲 千年陶瓷”陶瓷展、“成功故里·海絲南安”旅游推介會、首屆“武榮古韻”戲劇節、紀念李贄誕辰490周年系列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