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洪經緯
不計成本翻修古厝
請老師傅用老工藝修繕屋瓦,剝離黃土裝了21車
之前,為了找到老房子,大半年里,洪經緯和老蔡每天騎著小電驢逛西街。為了可以租到喜歡的老房子,他跑了香港、上海,和房東們談租期、砍房價,給房東看老房子的翻修照片,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
征得同意后,翻修老房子時,洪經緯更是不計成本,最大可能地去保持老房子的原貌。就拿快完工的新旅宿“厝埕”來說,他租了2年,空了1年,因為一直找不到滿意的設計師。“新的東西一味做舊,舊的東西一味做新,都不太對,我設計的理念就是在滿足當代功能的同時,盡量簡潔,在適當的地方,添加一些閩南元素就夠了。最后干脆放棄了設計師,自己來做吧。”
一做,他的認真勁兒就來了。有的客棧,修繕屋瓦,直接用鐵皮封上,鐵皮只要花費四五千塊就能解決。可是為了盡可能保持紅磚紅瓦的原貌,洪經緯和伙伴老蔡請來老師傅用老工藝來修繕屋瓦。老房子的屋瓦漏水的話,往往越補越漏,他們選擇整片卸下來,重新鋪一次,這樣確保三五年內絕對不會再漏水。這樣,瓦還是原來的瓦,唯一的就是造價成本很高,單屋瓦修繕就花去四五萬。
古厝的墻都是黃土墻,幾十年過去,黃土容易沙化,輕輕敲一下就會撒落下來,還有電線線路問題。“我們把黃土先剝離出來,單單黃土就裝了21車。這樣翻修一處老房子,比建一個新房子還貴。”
客棧裝修時,丈母娘來看他,就說一句話:“你把別人家的老房子裝修這么漂亮,真傻。”
認識很多有意思的人
“成功的人是那些精神世界富足的人”
“在西街開客棧,在別人眼里似乎是挖了個金礦,很賺錢似的,其實不是這樣,從選點、裝修、運營等,很多不定因素,我們現在有3個店,互相彌補,還算能承受得過來。”洪經緯說,這幾年,民宿太熱了,大家都以為這是個金礦,其實做過的人都知道是賺不了多少錢的。
而面對外面不同人提出的資金入注,洪經緯很冷靜,他覺得團隊運作還不夠成熟,還有差距,想慢慢走,就果斷拒絕了。“商業經濟下,爆發得越快,往往熄滅得也越快”。
當下,最令經緯歡喜的就是,看到老房子改造的前后對比,還有通過客棧、青旅平臺,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人。
他記得之前有一個朋友叫蟲子,提著一個拉桿箱,穿著邋遢,走進“眾山小”,他以為是賣狗皮膏藥的。結果一聊天,對方原來是云南大學人類學碩士研究生,來廈門大學考博士。剛面試完,成績還沒公布,想趁這段時間做一件以后沒機會做的事情——流浪歌手,他就一路拉著音響,從廈門到泉州再到福州,一路賣唱到武漢,不了解的人誰能想到他的真實身份呢?
“很多人會用物質的成功與否來衡量一個人,但是接觸青旅,讓我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讓我對金錢的概念有不同的認識,我更傾向于成功的人是那些精神世界富足的人。”(海都記者 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