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9月9日訊少油、少鹽、少味精已經(jīng)成了現(xiàn)代人養(yǎng)生用膳的觀念之一,也是不少私房菜餐廳主推的健康飲食理念。氣勢宏大的鄉(xiāng)村流水席,也能做出如此精致養(yǎng)生的美味嗎?
本周海都紅人館,來自安溪湖頭的蘇坤泉師傅正是這么一個精益求精的外場大廚,自從10年前到北京與國宴大廚交流之后,他的“烹飪方程式”里,便沒有了味精,取而代之的是取自食物鮮甜的原味高湯。
蘇坤泉
進京取經(jīng),與國宴大廚交流
數(shù)道高湯做出“滿漢全席”
做大廚二三十年,蘇坤泉至今還保持著有空就外出學(xué)習(xí)的狀態(tài)。在他看來,鄉(xiāng)村流水席師傅不是“會煮”就行,而是要“用味道留住客人”。
10年前,蘇坤泉到北京學(xué)習(xí),在國宴大廚的廚房里,看不到一顆味精。一番交流后,他才知道原來許多國宴菜系,已經(jīng)用高湯取代味精,為美食調(diào)煮出最鮮美的滋味。比如當(dāng)年周恩來總理招待美國國務(wù)卿基辛格先生的那道“水煮白菜”,看似稀松平常的一道家常菜,卻被譽為川菜中“最高水準的名菜”,用的就是清香鮮美的高湯烹飪白菜心而成。
從那以后,蘇坤泉就再也不用味精做菜,無論大小宴席都會熬煮高湯,比如選用最精細韌勁的豬肉熬制出甜味十足的瘦肉湯,只留湯頭,肉全倒掉;也會用海蚌煉制而成海鮮湯底用以煮馬加羹或魚片;燕鮑魚翅則用老母雞、金華火腿、肉皮等食材熬制成自然茶色的濃湯;又或是把金針菇、袖珍菇等五六種菌類搭配一起,做成好吃又營養(yǎng)的菌菇湯……
蘇坤泉介紹,熬制高湯通常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即便最簡單的海蚌湯也要熬一個多小時,其余的至少數(shù)小時,尤其是瘦肉湯,需要小火慢燉,才能把里頭的氨基酸等營養(yǎng)物質(zhì)慢慢提煉出來。“美味自然是需要費時費心的,東西要好吃,時間又怎能免得了。”
還不到年底,就已經(jīng)有許多人預(yù)定好福建名菜“佛跳墻”,提煉8小時的濃湯,除了為了讓高湯顯得更白稠之外,還添加了更多的金華火腿,還特別用龍眼干的甘甜來代替糖類,一切美妙滋味,都源自豐富食材的本身。
讓老華僑久久懷念的味道
古早閩南菜你沒聽過,他卻會做
其實,用高湯烹飪美食,在泉州早已盛行。蘇坤泉的搭檔蔡忠偉介紹,古時候沒有味精,便是提取食材本身的滋味來提鮮。做泉州菜,有了高湯如有一寶,尤其是鹵面遇上大骨湯,美味立顯,這不是調(diào)味料能做到的。
不少閩菜喜歡用黃酒,而不用水來烹飪。蘇坤泉則會自釀黃酒,把糯米蒸熟后,再到酒廠去尋找60多度的頭道基酒,浸泡40多天作為調(diào)味品。
高湯、黃酒,美味取自食材,又回歸于食材。用味道留住客人,蘇坤泉做到了。他還曾在“中加美國際烹飪技術(shù)交流大賽”中榮獲國際烹飪特金獎。
泉州是著名的僑鄉(xiāng),老華僑們最想念的便是家鄉(xiāng)味道。逢年過節(jié),華僑或者在外經(jīng)商的泉州人歸來,都喜歡請?zhí)K坤泉到家里做幾道家鄉(xiāng)菜。
許多泉州菜,你或許聽都沒聽過,但是他會做。比如“東璧龍珠”,取自開元寺寺內(nèi)東石塔旁有寺中小寺——古東璧寺,這里的龍眼樹,至今仍為稀有品種,樹上所結(jié)的鮮果,稱為“東壁龍珠”,這種龍眼肉厚而脆,甘洌清香,去籽后,在龍眼里塞入香菇、肉末等食材,再裹上蛋糊、面包糠,油炸之后,金黃酥脆,令食客們不僅看著、吃著都很是歡喜。(海都記者 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