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插圖惟妙惟肖勾勒石獅臻美風景,不僅是單純的旅游景點介紹,更是一份充滿藝術氣息的“手繪石獅”珍品。
一份手繪石獅旅游導向圖,引起了廣大市民的追捧,甚至被收藏。
獅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等八大地方特色構成石獅豐富的旅游資源。市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旅游業是新興的“無煙產業”和“朝陽產業”,涵蓋面廣、與其他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要做足功夫吸引海內外游客來石游覽,努力將石獅建成福建省旅游強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重要的商貿休閑旅游目的地。
石獅旅游導向手繪圖出爐
“石獅,這是個有愛與守候的地方,于是,它有姑嫂塔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這是記者在《尋覓獅城——石獅旅游導向圖》上看到的一段話。
石獅市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薛道達介紹,仿效其他旅游發達城市將城市旅游景點、民俗活動、小吃美食“藝術化”,從人文關懷角度審視城市旅游,歷經三四個月的調研、籌備,一份石獅旅游導向手繪圖誕生了。
在這份手繪導向圖上,記者看到獅城旅游分為南北線。北線包含尋慕·古風(古來雅韻悠悠)、尋探·民俗(體驗獅魂氣魄)、尋購·霓裳(暢享購物天堂),南線包含尋幽·古衛(衛城訪古探幽)、尋覓·勝攬(風景這邊臻美)、尋思·先賢(那些紅色記憶)、尋品·美食(情致美食美客)七部分組成。薛道達說,第一期共出版1萬冊,效果很好,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
圖文并茂、插圖惟妙惟肖、文字優美是這份旅游導向手繪圖的最大特點。一位在石高校讀書的學生小林說:“這不僅是一份旅游地圖,而且每一個景點的圖畫都像極了明信片,值得收藏。”
確定八大地方特色文化
石獅旅游資源豐富多彩,獅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燈謎文化、古衛城文化、對渡文化、服飾文化、尚武文化等八大地方特色文化顯著代表了石獅的活力。
石獅的獅文化是中華民族獅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象征著“勇猛敢拼”的雄獅精神。在石獅民居的門畔市場可以看到獅子雕像(稱風獅爺,又稱石獅公),代表了民間鎮宅驅邪的風俗,寄托了閩南群眾期盼事業順達,作物豐收的美好心愿。石獅舞獅隊更是名揚四海,在國際、國內各種比賽中屢獲佳績,號稱“北獅王”、“天下第一獅”。
石獅的海洋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市域三面環海,北臨泉州灣,南臨深滬灣,東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西與晉江市接壤,是座美麗富饒的半島型城市。永寧的黃金海岸、紅塔灣組合的濱海游,蚶江的對渡文化,祥芝的風情漁港等都是海洋文化的具體體現。其中,海洋文化又與華僑文化緊密聯系相互結合,構成石獅開放而又本土特色濃郁的海濱城市。
此外,還有“鋪天蓋地萬式裝”的服飾文化,“中國燈謎之鄉”的燈謎文化,以及尚武文化等。
2012,我們一起尋覓石獅
石獅市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薛道達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整合利用石獅現有的旅游資源,通過開發旅游資源形成的特色優勢,突出海上游、宗教游、漁村游、對渡游、民居游等特色項目,做大、做強石獅旅游業。
薛道達表示,全市的旅游建設發展將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規劃建設紅塔灣的海上運動游,做好做足海的文章,規劃和引導海釣、沖浪、風箏帆板、游艇娛樂等海上運動項目;推進以寶蓋山、靈秀山為核心的閩南宗教游,圍繞朝天寺、虎岫寺、金相院、城隍廟、慧源寺等寺廟,展示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開發沿海漁村游,在沿海鄉鎮舉辦漁民文化旅游節,舉行織網、打繩、爬桅桿、搖竹筏等漁民文體比賽,開展舞龍、舞獅、漁燈展、水產品展銷會等民俗、經貿活動。促進蚶江沿海的閩臺對渡游,繼續辦好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爭取將海上潑水活動常態化,形成六勝塔公園、蚶江文化公園、林鑾渡、清朝海防官署遺址等對渡文化旅游圈。推動景勝別墅、華山古民居等鄉村民居游,加強對閩南紅磚系列古民居的保護與開發,促進閩南紅磚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工農業旅游示范點,調研一批上規模、有意向的企業,創建工農業旅游示范點,推動工業、農業與旅游的結合;推進飲食文化游,組織企業參加各類美食展,擴大石獅美食知名度,促進飲食文化游的形成。
2012,就讓我們一起尋覓石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