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區近年來圍繞“村級經濟有發展,農民收入有增長,貧困人口有減少”的目標,建立了“以村為單位,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年實施、全面推進”的扶貧工作機制。2006-2012年,全區累計投入5049萬元,全面推進全區44個扶貧村(其中省級重點扶貧村1個、市級重點扶貧村8個,區級經濟欠發達村35個),195戶特困戶855人實現了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變“輸血”為“造血”
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河市鎮厝斗村是一個畬族村,海拔457米,山繞路遠,原始的種植方式嚴重制約著古村的發展。為改變落后的經濟面貌,省下派駐村干部、區掛職干部扎根在這里,與村兩委反復梳理項目,根據良好自然生態環境,開發了200多畝的生態茶園,辦起了加工點。現在,茶園效益漸顯,今年產茶量預計可達8000公斤,收益10萬余元,可為村民增加年收入1000多元。駐村干部還引進礦泉水生產基地,共同推進“一水一茶”的市場銷售和品牌推廣。今年村里還建成20畝葡萄基地,扶持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油茶、反季節蔬菜等高附加值產品。在駐村、掛職干部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厝斗村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越來越強,村民年收入逐年遞增。
為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洛江區依據各村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逐村制定系統、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如在河市西片區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在馬甲片區貧困村發展花卉種植業、在羅溪片區貧困村發展種植中草藥等,促進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按照“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整體推進規模產業基地建設。全區各定點扶貧村因村制宜建立各種特色種養基地,其中蔬菜1050畝、茶果1300畝、中藥材1200畝,改造茶果園1530畝;新增養殖生豬2.5萬頭、牛2000頭、羊4000頭、家禽12萬羽。同時,通過引導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促進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如馬甲萬木春花卉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分散種植、集中銷售、資金扶持”的方式,種植面積350多畝,年銷售額250多萬元,每位社員年人均收入可達4萬多元。
基礎設施先行
優化生產生活條件
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羅溪鎮永安村的掛職干部和村兩委多次開會研究,向上積極爭取資金,向下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落實了村內機耕路、東環路通往永生村跨溪橋梁等12個幫扶項目。其中,東環路通往永生村跨溪橋梁大大節省了從村里到鎮區的時間。村書記告訴筆者,以前要到鎮區,只能經過一條3米寬的小路繞著村子一圈才能到達,不僅費時還經常堵車,現在造了這座橋,極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此外,占地2500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預計11月份完工,將為老年人及留守兒童提供休閑活動場所。
近年來,洛江區不斷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區、鎮兩級分別投入資金1925萬元和101萬元,積極爭取省、市資金235萬元、457萬元,發動社會捐資2331萬元。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新建山地水利工程33處,清淤加固水庫18座及山圍塘63座,改善灌溉面積1.83萬畝;新建人飲工程21處,解決1.5萬名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同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公路硬化47.75公里,鋪筑水泥路35.64公里;填埋農村旱廁520多個,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885口;去年以來改造農村危房250戶。
加強組織協調
形成扶貧幫扶合力
一直以來,洛江區都把幫扶不適應村和經濟欠發達村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實行區領導和區直部門掛鉤貧困村制度,并派駐黨員干部到貧困村駐村任職,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截至9月底,去年厝斗村等7個不適應村的86個幫扶項目已基本完成,323.5萬元幫扶資金已全部到位;今年新列的新東村等7個不適應村也已全部召開現場辦公會,確定幫扶項目。在政府扶持的同時,該區還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深入開展“企業聯村組、帶領農民奔小康”活動,全區參與扶貧的非公企業達12家,幫扶貧困村17個,捐助資金600萬元,吸收貧困勞動力就業4000人次。
下階段,洛江將制定扶貧工作五年規劃,從小城鎮建設、“造福工程”和農業產業化、生態建設、休閑旅游等方面入手,策劃生產和組織實施一批脫貧致富項目;實施綜合開發,加快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進程;加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等工作力度,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根本上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為貧困戶提供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項目,同時,吸引多種經濟組織參與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譚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