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新站在自家的陽臺俯瞰“飛地”,感慨良多
以渠為界,左邊為鐘山村的地,右邊是仙游的
第一批來到仙游并落戶的黃先生,今年已經90歲
海都閩南網訊 美國有塊著名的“飛地”阿拉斯加,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泉州洛江也有塊“飛地”,飛到離所屬村委50公里開外的莆田仙游地界里。不同的是,阿拉斯加是美國花錢買來的,洛江的這塊飛地,則是50多年前一批村民拓荒開墾出來的。
這塊“飛地”歸洛江羅溪鎮鐘山村所轄,為第14小組西鄉組,現有90多人生活在這塊22畝大的土地上。
飛地,是指隸屬于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需繞行“飛”過其他轄區的土地。
尋跡
三樓望下去 20畝“飛地”盡收眼底
驅車從羅溪鎮鐘山村出發,先要經過仙游縣城,再往大濟、度尾方向走,大概一個多小時車程,才是仙游度尾霞溪村。在村道的盡頭,是三排整齊的房子,正是洛江羅溪的“飛地”,鐘山村西鄉小組。
這個小組,14戶人家90人左右,平常卻只有30多人住在村里,多為老人小孩,年輕人都出外打工了。鐘山村村主任黃雙水介紹,整個飛地約22畝,除了建設村路征用和蓋房等外,如今田地只有約11畝了。一條小溪和一條水泥村路,是“飛地”與仙游霞溪村的分界線。
三排整齊的房子幾乎都是土樓,村民黃日新家是僅有兩棟磚房中的一棟,三層半,站在樓頂,整塊飛地都盡在眼底。
土樓間空地上的木架子上擺滿了一排排的面線,在陽光照耀下,明晃晃一片。據介紹,面線是“飛地”村民謀生的主要手段。相傳,是有人嫁到隔壁的大濟鎮,她的丈夫會做面線這門手藝,回來后教給村民的。每到過年,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趕做面線,趕在春節期間,賺個幾千元。
來歷
為拓荒來落腳 一晃半世紀已過去
44歲的村民黃日新,是1968年來到“飛地”。他聽父輩們說,當時洛江鐘山村,人多地少,沒吃的,6戶共29名村民就跑來莆田這邊,想砍點柴火賣錢。一天中午,走到霞溪村時就地歇腳。
“南兄,你們要去哪?”得知是從南邊的泉州而來,霞溪村兩名村干部這樣親切稱呼。得知要去一個很偏遠的山頭,大隊長指著周圍一大片林場說:“那地方離這還有至少40里路呢,這邊地多,不如留下來開墾。”
從此,這批的29名移民,就在這塊土地上落了根。“南兄”也成為當地莆田人對“飛地”村民的特有稱呼。
事實上,第一批來這開墾的,是更早的1958年。
90歲的黃意銅和老伴,就是第一批來霞溪村的。黃意銅回憶,第一批過來的大概有40多人。當時的霞溪村地多又平,鐘山村則比較偏僻,一直探索著往外開墾荒地。后來,村里跟霞溪這邊談好了,所以他和哥哥第一批報了名。1958年,他們一行人先來到霞溪村。
“當時很苦,交通很不便,走了一天山路才到。而且,我們也沒地方住,借住在霞溪村的祠堂里。”黃意銅說,不過,有了地的他們就有了希望。
1960年,他們這些人就入了霞溪的戶籍,成了霞溪村民,也陸續蓋起了房子,還有不少在這里落地生根,娶了仙游當地的姑娘。
只是,在當時霞溪村村民的眼里,黃意銅他們還是外地人。加上語言溝通不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村道兩邊的村民來往并不多。
后來,時間久了,接觸才慢慢多了,發現兩地的習俗其實差不多。如今,村里有什么喜事,也都是互相幫忙。地界的概念,已越來越淡薄。
尷尬 第二批落戶難,人戶分離麻煩不斷
前后兩批人,1958年黃意銅那批入了霞溪村的戶口,但后來的第二批(從1964年算起)卻不知因何緣故未能入籍,成了人住在莆田仙游,戶口卻在泉州洛江的奇異現狀。
56歲的黃麥成一家五口人就是屬于1964年那批的。他說,一開始借住在第一批移民的叔叔家。前后相隔不過6年,住的相距兩百多米,但卻是不同村的人。
嚴秋琴嫁到西鄉小組已有20年的光景了。說起這里,嚴秋琴氣不打一處來。由于是鐘山戶口,每次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證明的,都得回鐘山去辦。
今年,她家新翻建房子,手續就是回鐘山去辦的,申請電表這樣簡單的事,也得回鐘山才能辦。而從霞溪到鐘山沒有直達的車,每次都得先坐到仙游縣城,再去轉車,一趟來回得50元左右,花上至少半天的時間。有時辦事的人不在,還得再跑一趟。
人戶分離的狀態,不僅困擾著村民的日常生活,也給村干部的工作帶來很多麻煩。前幾天,鐘山村書記黃金星就去了飛地,這次是為給村民集體辦新農合,為了省去村民跑遠門,他帶上幾名村干部和票據材料等“上門服務”。
每次要選舉了,村里都得派人帶著選票和箱子去飛地。鐘山村每年正月十二的廟會,村民抬著佛像到村子每家每戶都逛個遍,唯獨從來沒去過這塊五六十公里外的“飛地”。
未來回或不回?回哪?都是問題
事實上,第二批遷移村民,到霞溪也已有47年的光景了,如今,村里的一切早已入鄉隨俗。幾乎每個村民都能講一口仙游話,房子的建設也是按照仙游“四房看廳”模式,就連紅白二事也都基本按當地風俗來。黃麥成說,反而洛江那邊的禮節,自己都不知道了。
小孩子慢慢學會的是仙游話,閩南話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年輕人娶的老婆,也都是在仙游周邊的,如果要回去,以后回丈母娘家也夠遠的。
對于這里的一切,村民都覺得很習慣。“回去也要適應,鐘山對我們來說,也是陌生的。”黃麥成說,回去也得靠雙手來打拼,在哪都一樣。
嚴秋琴坦言,鐘山挺偏僻的,回去也不方便,如果真要回去,除非安置到羅溪鎮區,那邊人氣很旺,也好做生意。
也有村民提出,如果并入霞溪村戶籍,那就要享受與霞溪村民同等待遇,不能有差別。而也有人認為,至于戶口在哪關系不大,有能力后都會到大城市定居。
仙游度尾霞溪村村書記曾益發說:“如果要并入霞溪戶籍,只要兩邊的上級部門批準,我個人表示歡迎。”
羅溪鎮一相關人士林先生說:“要回鐘山還是入當地霞溪戶籍,這得由村民自己集體決定。”記者了解到,其實多數村民還是有回去的意愿,只是各有各的要求,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不過,人戶分離,已然給生活造成麻煩,如果不解決,還會在子孫后代身上繼續發生。(本網記者 陳麗娟 陳建輝 謝向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