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坪山社區的長者食堂內,社區的老人們吃上了一頓“僑”味十足的午餐。寬敞明亮的餐廳,干凈整潔的廚房……歸僑僑胞和當地居民在灶臺前來回忙活,美味的土豆咖喱肉、蒜泥蝦等東南亞口味的菜式擺放到窗口,再由志愿者一一端到老人們的面前。
翻修“長者食堂”
讓老人樂享幸福“食”光
這個東南亞風格十足的長者食堂,設于坪山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內,而中心也是由被當地人稱之為“大膳廳”的歸僑僑眷公共食堂翻新建成的。據了解,坪山社區是有名的歸僑社區,現有歸僑僑眷600余人。“大膳廳”對于當地歸僑僑眷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
“這里是六十年代安置印尼歸國華僑的大膳廳,現在重新修繕后很好看,大家都很滿意,也經常來這里交流談心。現在還有長者食堂給老人提供就餐服務,社區對孤寡、空巢老人生活上也很照顧,我們感覺很溫暖,也很感謝政府對歸僑僑胞的關心。”65歲歸僑老人關偉良說,自己2歲跟父母回到祖國,第一頓飯就是在這里吃的,這里承載著歸僑僑胞的回憶,也是歸僑僑胞的精神寄托。
據悉,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洛江區在持續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全覆蓋和提升工作中,充分發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依托網格沉入一線、進企入戶問需于民,圍繞“1+6+X”功能設置總體方向,針對性聚焦老年人照料托養問題,持續延伸養老服務,進一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網格化模式,以滿足老年人的日間照料、餐飲等基本需求為目標,逐步向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短期托養、長期照料等需求延伸,著力讓“老無所養”這一民生煩心事在鄰里中心找到“解決方案”,推動主題教育見行見效。
延伸養老服務
完善老人生活照料網格化模式
“你好,麻煩幫我用手機交一下醫療保險,我不懂得線上繳費。”“好的,您打開手機掃描一下這個二維碼我幫您操作……”在大廳便民服務站,社區工作人員正在為老人辦理養老、醫療保險繳費事項。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為了更好服務社區群眾,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坪山社區“黨建+”鄰里中心還設有便民服務一站式受理平臺、僑家會客室、健康小屋、兒童之家、多功能教室、清風評理室、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同時,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老黨員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服務隊等在社區綜治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在以學促干、為民辦事的一幕幕生動實踐中,治理效能更顯“力度”、鄰里服務更有“溫度”,一個個民生“難題”迎刃而解。
“我們向市、區兩級申請建設運營補助資金近400萬元,自有經費100萬元,總計投入近500萬元進行創造性提級和創新性改造,將‘僑史、僑鄉、僑企、養老、服務’等元素融入‘僑企連心家園’建設,匯聚挖掘多種服務資源,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打造‘零距離’‘嵌入式’‘接地氣’的社區綜合服務公共空間。”雙陽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社區掛鉤領導施鴻芽介紹,街道黨工委深刻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以“黨建+”鄰里中心提級改造為抓手,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接下來,洛江區將堅持以學促干,著力聚合黨建優勢、聚力資源整合、聚焦功能提升,不斷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功能體系建設,結合主題教育開展,持續深入群眾,了解百姓急難愁盼、尋找不同群體的最大公約數,進而因地、因需完善服務功能,讓“黨建+”鄰里中心成為群眾愿意去、喜歡去的公共服務陣地。(郭曉玲陳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