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5日訊 (閩南網 姚珊紅 黃紫燕 文/圖)“我們每周都會來這里學太極拳,跟老朋友們一起上課、鍛煉。”賴女士開心地說。這就是位于洛江區萬安街道的橋南社區“黨建+”鄰里中心。
近日,記者走進橋南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古色古香的黨建廣場躍入眼簾,周圍綠樹掩映,嬌艷似火的三角梅盛情綻放,籃球場、便民服務大廳、南音室、百姓書屋、老年大學、幸福驛站等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成為服務居民、往來游客的服務中心,架起了黨群“連心橋”。
橋南社區“黨建+”鄰里中心
宣傳長廊
匯聚資源力量 建好家門口的“服務站”
萬安街道橋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劉若明介紹,橋南社區有世界遺產點洛陽橋、市級文保單位劉氏家廟以及愛國主義教育點抗倭英烈紀念碑等,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來往游客眾多。社區以“黨建+”鄰里中心為載體,通過新建、改造等方式,騰挪空間用于服務功能建設,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和游客需求,構建有溫度、有人氣的鄰里中心。
便民服務大廳
據洛江區萬安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康向陽介紹,橋南社區作為全區“黨建+”鄰里中心試點之一,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拓展完善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六大服務功能,并積極引入托育機構、智慧養老、健康小屋、便民超市等50多個服務項目,下放村(社區)審批和便民服務事項權限67項。同時,推行工作日延時錯時服務和節假日活動場所全天開放,讓服務群眾“不斷檔”“不打烊”。
橋南社區作為“黨建+”鄰里中心試點社區之一,萬安街道積極推動社區及周邊各類資源共享共融。洛江區萬安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政法委員王煜介紹稱,橋南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構建以社區為中心,實施共駐共建,整合托育機構、智慧養老、健康小屋、便民超市、圖書館、郵政所等各類型50多個資源和力量,拓展完善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六大服務功能。開放式、多功能的橋南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為當地居民及往來游客提供細致服務。
多功能政務自助機
“我們的幸福驛站,里邊提供熱水、座椅、手機充電服務,居民和往來的游客可以在這里休息。”劉若明說,幸福驛站包含全民健康小屋,社區組織醫生定期義診,為群眾免費提供測量血糖血壓、慢性病診治等醫療服務;設置快遞柜,方便居民取快遞。同時,幸福驛站還為居民配備家里不常用的工具,居民可以根據需要登記取用。
強化數字賦能 打造綜合服務的“云平臺”
據介紹,為更好地實現為民服務、便民服務、安民服務,橋南社區開發建設橋南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綜合服務云平臺,著力打通社區服務“最后1米”。
橋南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綜合服務云平臺
該服務云平臺線上通過“橋南鄰里”微信公眾號鏈接社區5400多居民。線下借助5G、AI、云算力等技術,為居民提供智慧小區、智慧校園、智慧燃氣及各類AI智能應用等,助力橋南社區成為泉州市第一批無疫社區。云平臺整合橋南社區轄區內幼兒園、托兒所機構信息,家長通過平臺即可了解到幼兒園、托兒所的最新動態,并對接報名等相關事宜,并把洛江區實驗小學建設成全省首個電子學生證示范校,對接閩政通,學生進校時會自動檢測健康碼;結合云平臺,今年6月份,橋南社區在橋南古街安裝智慧用電設施、后堤路智慧停車道閘以及提升洛陽橋智慧旅游項目等。
通過“15分鐘生活圈”打造,該云平臺囊括出行、購物、休閑、閱讀、教育、就醫、養老、就餐、辦事等便民服務,居民實現線上獲取信息,線下享受服務。
同時,橋南社區工作者通過指揮大屏,實現對橋南2平方公里區域的調度和管理,提升了工作效能,提高了社區的基層治理能力。
挖掘特色產業 架起產城融合的“連心橋”
橋南社區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成為社區的主要及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橋南社區這一特色,洛江區萬安街道不斷強化黨建引領,推動社區區域內各類黨組織互動聯建,騰挪原有辦公場地,一樓為便民服務大廳,二樓文娛活動中心,三樓設為文旅產業孵化基地,吸引符合業態的企業入駐,根據入駐企業規模免費提供不同期限的住宿、辦公場所。“辦公趨零化,服務群眾最大化。”洛江區萬安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政法委員王煜表示。
不僅如此,通過洛陽橋智慧文旅建設項目,依托5G、云計算、大數據等優勢能力,橋南社區打造一體化全域旅游服務體系,實現景區人、事、物智能一體化聯網及管控,助力“食、住、行、 游、購、娛”等各類涉旅資源協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