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江,有這么一群人民教師,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基層,將青春與熱情化作春泥,不計回報地滋養著“祖國的花朵”。在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洛江區教育局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匠心育人】欄目,聚焦教師隊伍,致敬辛勤“園丁”!
虹山中心小學李梅花
“我就是‘釘子’,要一直‘釘’在虹山,‘釘’在虹山教育的路上。”在堅守農村教育崗位這條漫漫長路中,有這么一位教師,用一點一滴的行動詮釋著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用自己的言行把人格的豐碑鑄進學生的心靈,她就是洛江區虹山中心小學教導主任兼語文老師——李梅花。1990年參加工作起,李梅花懷揣著教書育人的夢想和對教育事業的追求走上三尺講臺,在虹山中心小學堅守了30個春秋。
盡職盡責 校園辛勤的“園丁”
“‘鳥翻雙翅,抖落斜陽’中運用了什么手法?它的動作表示了什么?”放學后的虹山中心小學有些安靜,一道清晰的女聲從教室里傳來。原來是李梅花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為學生們答疑解惑。
“之前我不喜歡學語文,覺得語文枯燥乏味,但在李老師的教導和鼓勵下,我發現原來語文這么有趣,現在我已經愛上了語文,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非常感謝李老師的用心栽培和幫助。”四年(1)班學生彭子璇說道。
為了幫助學生們提升成績,李梅花時常犧牲休息時間為他們輔導,加班加點為學生批改作業更是家常便飯。1990年,李梅花初到虹山中心小學時,學校不僅交通不便,教學環境簡陋,師資力量也十分薄弱,每個老師都要身兼數職。初入職場的李梅花沒有被繁重的工作嚇倒,而是毅然扛起了重擔,為農村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李梅花逐步摸索,從學生的聽課態度、發言習慣、預習和復習等方面細化課程標準、優化課堂教學,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并將新型教學手段及新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上,提高課堂互動頻率,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她孜孜不倦地教導下,學生們的成績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看著同學們喜悅的臉龐,李梅花由衷地感到欣慰。
愛心滋潤 孩子心里的“媽媽”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盡職盡責完成教學任務之余,李梅花也總為鄉村的孩子們帶來溫暖。為進一步關愛、呵護留守兒童,虹山鄉政府率先成立5個留守兒童服務站,得知這一情況,李梅花自告奮勇擔任白鳳村服務站的老師,放棄周末休假時間,為留守兒童開展課業輔導、心理疏導、繪畫、手工制作、跳繩等文體娛樂活動。
為了幫助孩子們開闊眼界,李梅花總是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條件,常常自掏腰包購買圖書,增加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帶領學生外出采風、觀影,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親自下廚為學生們做飯,引導學生珍惜糧食、感恩生活……
無微不至的關愛使李梅花深受學生愛戴。在一次教師節,她收到學生的賀卡,上面寫著:“李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短短的一句話,撫慰了李梅花的內心,她表示,“這是教師節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刻苦鉆研 同事眼中的“標桿”
不畏困難、兢兢業業的李梅花在教育路上越行越遠。2016年,李梅花以優異的成績及出色的教育成果被學校提拔為教導主任。她教務教學兩手抓,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研修,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潛心鉆研小學語文教育,先后開設省級示范課《“諾曼底”號遇難記》和區級教學觀摩評優課《荷塘舊事》。先后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市道德模范,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等。
在年輕教師眼里,李梅花就是他們工作的“標桿”。30年來,她始終堅守農村教育崗位,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幾年來,不少老師陸續調出、應聘到城區學校,她卻多次放棄調離虹山鄉的機會。被問及不愿調離的原因,李梅花笑著說道:“我們都往外走,虹山孩子咋辦?我不能走,我要留下來,守著他們,為鄉村孩子們的教育出一份力。”
寒來暑往,李梅花繼續堅守在鄉村教育路上。長時間的高壓工作,使李梅花勞累過度,患上頸椎、腰椎等病。怕耽誤學生上課進度,李梅花一直帶著傷病上課。
“我和李老師共事21年了,從沒聽見李老師抱怨過,每次路過她的辦公室,都能看見她伏案批改作業或是查閱教育教學資料的忙碌身影,她一直都在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著、努力著,是我輩學習的楷模。”說起李梅花,同事彭開明的臉上滿是佩服和驕傲。
“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揮淚始干。”李梅花已在虹山鄉的三尺講臺上站了30年,從青春少艾到雙鬢沾染塵霜,卻未曾改變她對鄉村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以滿腔的熱忱抒寫擔當,用堅毅的雙手托起虹山學子的夢想。(陳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