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涵蓋了拳術、棍術、劍術等多種類別,武諺有云,棍乃百兵之祖。而在洛江區河市鎮,就有一門起源于明代的著名抗倭名將俞大猷獨創的棍術,名為俞家棍。
非遺在洛江——俞家棍
源起明代薪傳不衰
據史料記載,俞家棍是俞大猷以荊楚劍技為基礎,吸取楊家槍、西棍等家技法提煉而成,屬少林武術系列,發祥于洛江區河市一帶,世代相傳,并遠播美國、日本等國家,在海內外有極其深厚的影響。
俞家棍俗稱單頭棍,具有帶棒兼槍的技法特色,主要由刺、敲、剃、劈、彈等三十六種棍法組成,動作樸實、陰陽互動、剛柔兼備、靈活不滯,威武猛烈,具有較高的強身健體作用,為現代棍術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河市鎮至今仍保留大量文化遺址,有俞大猷讀書練武的遺址——雞籠寨、俞大猷捐資建造的古代石橋——濠溪橋,還有俞大猷公園、俞家棍傳習所等。
心懷先烈 傳承經典
2011年底,俞家棍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蘇德來被命名為俞家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與英雄俞大猷同樣來自河市鎮的蘇德來,從小便在英雄故事和武術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經過三十多年的勤學苦練,不僅熟練掌握俞家棍的基本步型、步法、基本棍法,還拜訪了相關涉及棍法技法的名家,不斷考證探究,理正了“習步法”“總步目”和一些特殊技法的演練與運用,領悟了《總訣歌》技擊理論,用于指導技法實戰。同時,大膽創新,創編適應當今武術表演、比賽的單練、對練套路。
提起當年的習武經歷,蘇德來感慨道,“我十三歲開始練習武術,剛開始學五祖拳和基礎棍法時,家里父母并不支持,覺得習武辛苦。但后來看到我身體素質因為習武越來越好,還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就慢慢支持我走這條路了。”
從1990年起,多次參加國際武術交流比賽,在中國福建南少林國際武術比賽大獎賽、閩臺南少林武術交流比賽、南少林華夏武術大賽等大賽中大放異彩,獲得拳術、棍術金牌,并且連續四屆榮獲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拳術、棍術一等獎等眾多榮譽。從不被認同,到站上國際舞臺,再到傳承下一代,蘇德來用實際行動,延續、發揚著俞家棍的武術精神。
非遺瑰寶 走進課堂
“嘿!吼!”……擲地有聲地呼喊從河市中心小學的操場中傳來,同學們手舞短棍,目光堅定凝視前方,每一個動作都簡潔有力。
俞家棍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陸續走進了洛江區各中小學、少年宮的課堂,成了當代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獨具特色的一抹記憶。
“2015年,學校開始開設俞家棍課程,一般上課的都是四年級以上的學生,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切身了解民族英雄故事,感受愛國主義情懷熏陶。”蘇德來邊說著,也不忘幫一旁正在練習的同學們糾正動作,扶正腰桿,擺直手臂,每一個細節都不落下。
河市中心小學林歷元老師表示,“俞家棍是在2015年開發第一本校本教材,今年也開發了第二本校本教材,進行教學更新。在俞家棍的開展過程中,學校做到全方位保障。第一是經費保障,學校開設了俞大猷文化廳,購買了俞家棍器械和表演服裝,方便同學們日常鍛煉和參賽表演。第二是課程保障,學校以俞家棍的傳承為出發點,按照體育課的形式,四年級、五年級每周每個班各上一節俞家棍課程,并且利用大課間的時間、課外鍛煉一小時以及周末少年宮的時間等,來保證俞家棍課程的開展落到實處。”
生命不息,傳承不止。對非遺文化的堅守,不僅來自耳濡目染的學習,也來自融入現代生活的創新。讓非遺文化告別簡單的陳列展示,真正走進新一代少年的生活中,才能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生命力。所幸,俞家棍已經在校園中綻開傳承的枝芽,我們也將期待著老一輩的堅守和新一代的傳承,在時代的洪流中,留存下非遺文化的獨特印記魅力。(施倩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