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11日訊 “一天就收了五六千元,謝謝你們!”昨日,洛江羅溪69歲果農尤傳賢家3萬多斤柚子滯銷的消息經本報報道后(洛江一果農堅守柚子園20年 超3萬斤柚子滯銷盼援手),眾多熱心讀者打進海都熱線通95060,紛紛表示要訂購柚子。而尤傳賢原本布滿愁云的臉,也被笑容所取代。
買柚子的人中,有普通市民,5個10個地買;也有果商,一次性訂了兩三千斤;還有來自各縣(市、區)的熱心讀者,索性自駕前往柚子園,現場采摘購買。僅昨日一天,尤伯家滯銷的柚子就被訂走1萬多斤。最后,經海都報牽線,確定柚子每斤統一售價1.5元。
對此,尤傳賢阿伯充滿感激,他希望通過海都報,轉達對愛心人士的謝意。
如果你也想幫助尤伯,歡迎繼續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也可自行前往柚子園采購。具體行車路線:泉州市區出發,往華大方向,沿洛江萬虹路一直走,過仰恩大學,再往羅溪方向,出了金光隧道直走,路左側有安內村的牌子,按指示方向走就能找到。
現場采摘 阿伯一天收了五六千元
昨天一早,市民陳先生約上朋友,自駕前往尤伯的柚子園,現場訂了50個柚子。征得尤伯同意,他們索性進入果園,自己動手,來了個“農家采摘樂”,既體驗了采摘的樂趣,又幫老伯銷了柚子,一舉兩得。
陳先生說,他看到報道后,就打電話給好友,決定一起去買柚子,“兩位六旬老夫妻,能堅守果園20年不離不棄,并探索取經栽種技術,讓人感動”。陳先生表示,如果每個人都能盡自己的一份薄力,阿伯的柚子就不愁賣不出去了。
尤伯種的柚子,水分充足果肉飽滿
與陳先生有同樣想法的人還不少。昨日,尤伯的柚子園熱鬧非凡,從洪瀨、泉港、仙游、永春、德化等多地自駕前來采摘購買的人絡繹不絕。到傍晚時分,天色漸漸黑了,柚子園里仍可見熱心人士的身影。
而昨日,海都熱線通95060也是響個不停,幾十位熱心讀者打進熱線要訂購柚子,不少學校、餐飲店、水果零售商也紛紛下訂單。市民田女士訂了近30斤柚子,說要讓家里人吃;一所寄宿小學的許老師一口氣訂了100斤,“學校每天都要安排柚子給學生們吃,訂尤伯的柚子,還可將這份愛心傳遞給孩子們,來場愛心教育”;而姜女士的餐飲店將迎來30周年慶,她訂了400斤柚子,讓這次慶典變得更有意義……
考慮到部分讀者不方便到現場,經商議后,尤伯將派車把柚子運到市區,再根據讀者的訂購量現場分發。
微信刷屏 果商想收購所有剩余柚子
有關尤伯柚子滯銷的相關帖子,經本報官方微信公眾號“海峽都市報大泉州”推送后,被微信網友瘋狂轉發。截至昨晚7時,已有22200位讀者閱讀并轉發此條微信,泉州城再度籠罩著暖暖的愛心。有網友還附上點評: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何況還有柚子吃。
市民吳先生轉發了此微信,并邀約微友一起購買。得到積極響應后,他也向本報熱線訂購了1000斤的柚子。他說,他個人想買200斤,自己留點,其余送給朋友,盡自己所能幫幫尤伯。
不少果商也加入訂購行列。微商傅先生是本報忠實讀者,看了報道后,他立馬有了想法。這位從事蜂蜜生意的讀者,他想采購一批柚子,制作蜂蜜柚子茶,讓這帶著濃濃愛心的柚子茶更富有味道。不但自己的柚子茶要有這味道,他還向所在的公司建議,與果農尤伯合作,這樣現場采摘的柚子既新鮮,又可作為贈品送給顧客。
果商李先生則一口氣訂購了2000多斤,他說反正是賣柚子,還可“兜售”愛心,到市場買也是買,何況尤伯確實挺不容易的。而泉州一企業老板表態,將購買2000斤,作為福利送給員工。
來自寧德的果商,看到微信朋友圈的轉發報道后,通過電話聯系了尤伯。他表示,要實地走訪并品嘗,如果質量好,打算訂購四五千斤。
泉州一果商也稱,如果價格談得攏,他想收購尤伯所有剩余的柚子。
【網友聲音】
“愛心”:親,這對老夫妻勤苦嘗試、種植多年的柚子,質量和人品一樣,都是保真保好。何況,這次是大家出于愛心,想幫助他們脫離困境,才發出了這篇求助信息。
“瀟清靈”:一斤才1.5嗎??那可購買呀!既獻愛心又可吃柚子!!
“鈴蘭花上的小王子”:果農賣不出去,市場價卻貴。
“raining1313”:果農說賣不出去,超市和水果店還賣得超級貴,何不想想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的問題。
“鴨毛壞鞋拖”_:望能促成好事,功德無量。感謝。
“Zip-Row”:每個人都賣了,就他沒賣,想想是啥原因。今年各種水果價格低,但是零售卻高得要命。人工成本、店租各種成本增加是主要原因。
“古力堅果”:搞一個自摘型農場,大家去農家樂時自己采摘。
一網友:媒體幫忙賣固然是好事,然而市場有市場的規律,養豬的人一多豬肉價格都會跌,這是市場調節的正常現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廣大農業產業者轉變思路,不能一味地埋在田間地頭,要讓農民以更開拓的思維搞農業,參考臺灣的農業發展,看看永春葡萄莊園、荔枝銷售的模式,看看向陽鄉的農業推廣模式…開發農家樂,搞采摘活動,賣不出去的做成其他產品,辦法很多呀。媒體助力效果當然好,但是一味如此,有何用,今年幫忙明年還得幫,幫忙賣完柚子賣蘿卜賣完蘿卜…賣賣賣,賣的都是同情心。賣到最后反倒會害了農民,讓他們不動腦筋產生依賴性。媒體既然能發現問題就不應該停留在淺層次的幫忙兜售,也應該多呼吁社會考慮更深層的東西,譬如如何引導農民開發新的營銷模式,如何引導農企合作。(海都記者 曾小琴 謝明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