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僑光,吃遠芳”是獨屬于老泉州人的聲光和味蕾記憶,也承載了他們人生中的浪漫時光。近日,臨江街道收到了一件特別的“禮物”——“僑光電影院”原招牌,這塊招牌由愛心人士呂拾荃、呂拾萱捐贈,希望以此為泉州人留住一份獨特的“僑光記憶”。
今年49歲的呂拾荃是地地道道的老泉州人,僑光電影院不僅是他青少年時期的美好記憶,“僑光電影院”這塊招牌與他也有特殊的淵源。呂拾荃告訴記者,其祖父呂文俊是文史界名人,曾為泉州多處建筑題寫招牌,不少地方都留下了墨跡,其中便包括僑光電影院、羅克照像館等。2012年,僑光電影院啟動改造,他與家人得知后,便決定將原招牌收藏,并悉心保存至今。
“祖父曾為僑光電影院寫過兩次招牌,這次捐贈的招牌是他在上世紀70年代末題寫的。”在呂拾荃的記憶中,當時的泉州“不大”,他經常騎著自行車從家中來到僑光電影院看電影,那段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令他至今難忘。“收藏原招牌不僅是對祖父的緬懷,更是對自己少年時光的珍藏。”
去年8月,泉州中山南路啟動改造修繕,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力爭保留百年老街的古早韻味,重塑古城街巷的文化展示面。“如今中山南路改造完工在即,了解到目前正在全力保留修復‘古早’招牌,我們也想盡自己的一份力。”呂拾荃表示,盡管非常不舍,但相比于收藏在家中,將其捐出“還”給中山南路,讓老泉州人共同的美好記憶長久保存下去,更有價值和意義。
“小時候僑光電影院。人山人海,有的賣小吃,有的排隊買電影票。”“我的童年回憶,每天晚上我們都在那里玩,那時候非常熱鬧。”……“僑光電影院”原招牌的回歸,不僅喚醒了許多泉州人內心深處的記憶,也紛紛期待其今后能在中山南路重現。
僑光電影院位于中山南路375號,由著名華僑陳啟紫于1955年創辦,當時名為“僑光影劇院”,最初上演戲劇,1956年開始放映電影,一度成為福建省內最豪華、最大的影劇院。上世紀60年代,僑光影劇院改為國營,后曾一度改名為“解放電影院”;70年代末,正式更名為“僑光電影院”。
鼎盛時期,僑光電影院曾創下年總票房超100萬元的傲人成績,是當時非常顯赫的“百萬票房電影院”,也成為幾代泉州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標。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僑光電影院逐漸走向沒落,影院經營時停時續,于2008年停業。
2012年,僑光電影院修復改造啟動,歷時三年完工,轉型成為僑光文創園。如今,僑光文創園再次“變身”成為僑光片區“黨建+”鄰里中心,圍繞“1+6+X”功能,打造黨建聯盟驛站、一站式服務平臺、厝邊·近“臨”學堂、人才驛站、長者之家、城南往事記憶館等功能區域,成為功能豐富的“厝邊”陣地,繼續服務著周邊居民群眾。
歷經40余年風雨洗禮,“僑光電影院”招牌已發白褪色,但其背后所承載的故事和記憶卻愈發珍貴。“該招牌曾是泉州市區,特別是中山南路的標志之一,呂先生及其家人自愿將其無償捐贈,令人感動。”臨江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將妥善保管,并結合中山南路修繕提升工作,與古城公司商討方案,計劃將“僑光電影院”原招牌重新整修,再次安裝在原址,真正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