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鯉城區開元街道設計制作的首批24個特色墻繪,歷時兩個多月終于完工了。開元寺、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等8個遺產點以及鐘樓、燕尾脊、石敢當、滴水獸等閩南文化元素被搬上舊墻,點綴在街頭巷陌,吸引不少居民、游客駐足觀看。
原本的老墻多了文化韻味
昨日,在新春社區新街,記者看到一面長約10米的墻繪格外引人注目。墻繪以開元寺為主體,旁還有一塊銀色標牌,附帶遺產點語音介紹二維碼,掃碼即可獲取該遺產點的相關介紹。
“這條街巷通往小西埕,許多游客都會從此經過。”居民莊先生介紹,這里原本是一面舊土墻,坑坑洼洼不太美觀,墻繪完成后,不僅提升了街巷環境,游客也時常駐足觀看、拍照。
在墻繪制作之初,一面面特色主題墻繪也點燃了居民參與的熱情。為此,開元街道面向社區居民,啟動了“請鯉小飛來咱厝”墻體征集活動,選取了9面適宜墻體進行墻繪創作,居民謝女士家的外墻便是其中之一。“這些特色墻繪都很好看,還可以宣傳我們泉州文化。”謝女士表示。
據介紹,今年8月初,開元街道全面排查轄區圍墻現狀,梳理合適點位,聯合轄區熱心文創團隊和學生志愿者,共同設計創作了這24個特色墻繪。這不僅提升了古城街巷的市容市貌,成為一面面古城文化展示墻,同時也帶動周邊居民共同保護古城環境。(記者 柳小玲 通訊員 黃凱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