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掃樓道地面、鏟掉墻上的廣告“牛皮癬”、沖洗小區路面……19日上午9時許,記者走進鯉城臨江街道溪亭社區中山花園小區,只見居民們自發拿著掃帚、抹布活躍在小區每個角落,集中清理環境衛生。據悉,自今年鯉城開展“品質名城·文明新風”行動后,鯉城各個街道、社區都積極行動起來,發動群眾利用周末自發清理自家周邊街巷、小區衛生,環境變整潔了,居民生活也更舒心了。
小區居民清掃樓道和小區公共區域
19日上午8時30分,在鯉城臨江街道聚寶新城小區,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安排下,數十名居民分為5組,手持掃把、畚斗等工具,分頭打掃小區內的5棟居民樓及周邊區域。今年10歲的何沛萱居住在小區C棟,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參加扮靚小區的清掃活動。她和其他居民來到C棟,大家沿著一樓的樓道往上清掃,發現墻壁上有小廣告等“牛皮癬”,則用鏟子清除。
隨后,記者來到臨江街道中山花園小區,只見社區居民、黨員街巷長、志愿者、小區保安等數十人在小區各個角落忙前忙后,干勁十足。在小區3號樓,14歲的林智淵手持掃把在樓道間忙碌著。“我家就在4樓,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社區組織的‘家園共建,我家周圍我負責’清掃活動,只有把‘家’清掃干凈,住起來才舒服。”他笑著說。
今年70歲的林錦華是溪亭社區街巷助理員,她已經多次參加社區組織的義務清掃活動,“我家就在中山花園旁邊,早上主要幫忙打掃小區內的公共區域。”“每周六,社區都會開展扮靚家園的義務清掃活動,已經舉辦了7期,每次提前發布活動內容和招募志愿者,得到廣大居民積極響應。”溪亭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朝陽介紹,溪亭社區內老舊小區多,缺乏物業管理,存在不少衛生死角,成為社區管理一大難題。為此,今年社區成立了“文明家園守護團”,由社區工作者、黨員街巷長、居民志愿者等25人組成,他們的職責就是“找茬”“挑刺”,不僅需要在日常巡檢過程中積極查找發現問題,勸導糾正不文明行為,還要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每周六也會參與到“家園共建,我家周圍我負責”系列活動。
臨江街道黨工委書記連潔稱,每到周末,各社區就分頭組織不同主題的扮靚家園活動,充分發揮轄區居民的主動性,點燃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引導社區居民搭建起“群眾自治圈”,踴躍參與社區自治工作。此外,為鼓勵學生參與,每位參與到活動中的學生都會獲得守護家園小標兵榮譽證書。
古城大街小巷隨處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氣息與溫度。19日上午,鯉城鯉中街道在12個社區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文明宣傳、志愿服務等“文明鄰里行”系列主題活動。記者在鯉中街道通政社區看到,通政中心小學部分師生、家長來到帽巷以及螺珠巷,參與打掃環境衛生。清掃活動結束后,街道與社區工作人員、黨員街巷長、居民志愿者圍坐在一起,聊家長話里短,現場發表意見和建議,共同探討社區治理新路子。“像這樣的睦鄰茶話會,我們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居民積極建言獻策,為社區治理提意見。”通政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淑華告訴記者。
鯉中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文明鄰里行”活動以社區網格為單位進行,參與人員分區域推進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對轄區內居民樓道、衛生死角、綠化帶等公共區域展開集中清理,有效清理衛生死角10余處,清除雜草15處,清理小區“牛皮癬”20處,規范整治占道經營門店10余家,轄區面貌煥然一新。(記者王麗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