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戲名揚四海,曾亮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并在近60個國家和地區登臺演出,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木偶戲中,木偶頭是觀眾欣賞的焦點之一,戲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木偶頭像來表現。
在泉州,有這樣一個執著的木偶頭雕刻世家,一家五代人堅守和弘揚泉州傳統文化,矢志不移地傳承木偶頭雕刻技藝和文化。令人感動的是,每一代人都是心甘情愿地選擇這門寂寞行當。
這個雕刻世家,在泉州可謂聞名遐邇。第一代是開創者江金榜,第二代是被譽為“木偶之父”的江加走,第三代是江朝鉉,第四代是江碧峰,第五代是江東林。
五代人,一個多世紀,木偶頭成了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艱辛開創 “木偶之父”聲名揚
說到泉州的木偶頭雕刻,不能不提到一個名字——江加走,這位在國際木偶界享有盛譽的木偶大師被稱為“木偶之父”,其作品被視為瑰寶,歐美日等國家藝術博物館都加以珍藏。1972年,周恩來總理曾把一件江加走木偶頭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首相田中角榮。2008年,江加走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說起爺爺江加走,國家級“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藝術省級傳承人江碧峰打開話匣,“爺爺能夠成為國際級大師,跟他對木偶雕刻事業的熱愛是分不開的。”江碧峰4歲時,爺爺江加走就去世了,關于爺爺的故事,大多是從父親那聽來的,“爸爸說‘爺爺逃荒避難時,還在雕刻木偶’,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之中。”
江加走的父親江金榜是制作粉彩木偶神像的老藝人,自幼受父親影響,江加走熱衷雕刻木偶。但因家境貧困,江加走讀了幾年私塾后,也同父親一樣,步入邊種田邊雕刻的行列。18歲那年,江金榜病逝,江加走全面繼承了父業,堅強地挑起生活的擔子。
江金榜生前創作了50多種木偶頭,江加走在此基礎上汲取、借鑒其他戲劇和民間藝術的精華,塑造出280多種木偶頭形象。1920年春末夏初,江加走成功制作了《封神演義》全套木偶頭像,自此聲名大振,劇團和商人登門求木偶頭者絡繹不絕。
上世紀50年代,隨著泉州木偶戲劇團到北京、上海、蘇州等地演出,后來又到羅馬尼亞參加國際木偶節,江加走的木偶頭像遂名聞海內外,被國際友人譽為“木偶之父”。
11歲開始隨父學藝,江加走竭盡畢生精力,從事木偶頭雕刻,歷經70多年的精心鉆研,為木偶頭雕刻藝術留下了一筆極為珍貴的財富。
創新傳承 刻刀雕出眾生相
“我為什么會這么喜歡木偶頭,是因為爺爺和父親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江碧峰不無感慨,在特殊年代,爺爺江加走就算是四處避難,仍沒有放下手中的刻刀。而父親江朝鉉,對木偶頭雕刻的付出更是令人欽佩,木偶頭雕刻是個細致活,為此江朝鉉右眼失明,去世前還拿著刻刀。
“父親也是十幾歲起學雕刻,他整天跟我爺爺學習……”江碧峰的父親叫江朝鉉,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上過一年書塾,江朝鉉便跟著父親江加走刻木種田。江加走對江朝鉉要求很嚴格,開始只讓他劈形刻粗胚,稍有走形便劈掉當柴火。江朝鉉極有悟性和耐性,他經常進城到涂門街“周冕號”學習黃良司、黃才司兄弟的刀法,博采眾長。經過十年苦練,江朝鉉的雕刻粉彩技藝日臻成熟。
抗戰時期,僑匯中斷,素來在僑鄉流行的木偶戲無人雇演,木偶頭沒有銷路,江加走的業務受到很大影響。那段艱苦時期,江加走和江朝鉉在種田營生的同時,依然精心研究木偶頭雕刻,江朝鉉更是努力傳承父親的卓越技藝。
“1954年,爺爺逝世后,父親不僅學會了祖父的280多種木偶頭雕刻手作,還創新了30多種木偶頭雕刻手作,豐富了泉州木偶頭工藝品。” 江朝鉉根據父親留下的《東海龍王》木偶形象,創作了西海、南海、北海龍王,四大金剛、孫悟空以及難度極高的《封神演義》中三頭六臂的呂岳形象,呂岳的三個頭都會活動。
為了配合木偶戲舞臺的改革,江朝鉉把原來一寸大的木偶頭改為二寸大,并用漆刷代替蓋蠟,使作品不易褪色玷污??梢哉f,至今存世的每個“加走頭”,多數都浸透著江朝鉉的心血。
棄學從藝 堅定傳承木偶夢
1951年,江碧峰誕生在這個木偶頭雕刻世家。與別的孩子一樣,年少時他埋頭讀書,家人并未強求其學習雕刻木偶頭。
1957年,江碧峰的父親江朝鉉到泉州工藝美術廠工作,并組建了木偶頭雕刻小組,陸續帶了數批徒弟。然而,由于制作工序復雜,且須極大耐心和興趣才能堅持,絕大多數徒弟學了數月后相繼轉行。
“考慮到年紀小才能學好木偶頭,小學畢業后,父親問我喜不喜歡木偶頭藝術,讓我自己做決定,我選擇了木偶頭雕刻。”14歲時,江碧峰進入泉州工藝美術廠,跟父親學雕木偶頭。其實那時候江碧峰書讀得不錯,那個暑假得知他放棄學業,老師和同學紛紛到廠里勸導。“父親也讓我再想想,我想了很久,最終還是堅持原來的決定?;仡^看,我還是覺得當年的決定是正確的!”
作為江加走木偶頭雕刻第三代傳人、省級非遺傳承人的江碧峰,雕刻木偶頭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他的木偶制作室,堆滿了成型或半成型的木偶頭像,關公、項羽、美猴王、雷公……每一個木偶人物都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我每天至少在工作臺上坐8小時,一般人無法承受這么枯燥的生活。
1978年,江家第五代傳人江東林出生。從1997年起,他主動跟爺爺江朝鉉學習木偶頭雕刻。初中畢業后,他自學了兩三年,后到華僑大學深造英語。“選擇英語,是希望他以后向外國人推廣泉州的木偶頭雕刻藝術。”
目前,除了兒子江東林跟著他一起從事木偶雕刻外,江碧峰并沒有另外收徒。江碧峰告訴記者,學木偶雕刻,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出不了師,沒收徒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學的人不多,另一方面是缺場所、缺資金。江碧峰說,“這門手藝外人不愿意學,我們只能依靠家族傳承,到我兒子是第五代,希望他傳承下去。”
從清朝后期至今,流淌過百余年光陰,每一代江家人不僅堅守父輩的旗幟,而且傳承泉州木偶頭雕刻文化。63歲的江碧峰,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藝術傳承人,在他眼里,這樣的執著既是對父輩尊敬的延續,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來源:中國網、新華網、東南早報、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