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巷,東起市區新華路培元中學邊,朝南直達西街。巷子得名,與朱則文與朱鑒父子,以及一個動人的孝道故事有關。
與孝感巷相鄰的五夫人巷,西街北向至文魁巷尾。因早期巷內有一“虎夫人宮”而稱虎夫人巷。后來因“虎”與“五”諧音,即稱為“五夫人巷”。五夫人巷的名稱來歷,與一段孝道傳說有關。
人人皆知孝感巷來源于原來立著的“孝感動天”牌坊,卻不一定知道這是為了紀念明代大有作為的泉州官員朱鑒之父朱則文的孝行。而知道五夫人巷的得名,與另一段有關孝行的故事有關的人,就更少了。
這一站,孝感巷和五夫人巷將讓讀者重溫那些與孝行有關的故事、傳說。
孝感巷與五夫人巷相連,這是兩條有故事,有傳說,出過不少賢達名士的巷子。
孝感巷得名于巷子內的“孝感動天”牌坊,牌坊則是為了紀念朱鑒“生性孝悌,貧而好施”的父親朱則文,五夫人巷得名于巷子里原存的“虎夫人宮”,供奉的虎夫人極為孝順,人稱陶孝婦。
走在巷子里,那些坐在老屋里閑聊、讀報的長者,張口便能說出一些跟巷子有關的掌故。孝感巷不僅有“孝感動天”的故事,還有明代理學家蔡清,源自開元寺黃守恭的晉江東石檗谷黃氏后人,以及源自南宋、影響了泉州南戲臺詞的康王爺信俗。
孝感巷24號
理學家蔡清故居
歷經數百年風雨
孝感巷深處坐落著明代著名理學家蔡清的故居,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巋然不倒。
蔡清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時期的民居,極富閩南特色,紅色的磚墻包裹著一進一堂以及兩廂房對稱的老宅。大堂正上方掛著一塊牌匾,上書“文莊蔡公故宅”字樣。大堂里供奉著蔡清像。
1983年1月,蔡清故居被列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鮮為人知的是,故居內一方不顯眼的匾,透露著如今的古厝居住者不僅是蔡清后裔,而且是泉州坊間頗有名望的“保和堂”白塔疔膏傳承人。
結社研究《易》學 形成清源學派
明代晉江人蔡清(1453~1508年)既是明朝一代名臣,又是歷史上一位影響較大的大教育家、大理學家。他31歲中進士,當過京官,任過南京文選司郎中、江西提學副使,仕宦過幾個地方,頗有政聲,教授生徒與著書立說是他的主要業余愛好。
蔡清治學嚴謹,在床邊設案置燭臺,凡與學生講論的問題,臨寐前反復思考,若有所得即起床,點燈記錄備忘。他力學六經、諸子及史集等書,對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讀尤精。他在泉州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李廷機、張岳、陳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員,號稱“清源治《易》二十八宿”,他們出版論著達90多部。
蔡清在泉州成為研究理學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學派,其影響遍及全國,是明代理學的代表人物,其著述的《四書蒙引》《易經蒙引》《虛齋文集》全是經典。他著《易經蒙引》的地方,后人稱為“蒙引樓”,在西街裴巷口西側。
石刻木牌匾 見證古厝歷史
蔡清故居于1983年被列入泉州市級文保單位。據記載,蔡清故居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又有稱建于1570年),原是蔡清的宅第,后改為家廟,之后再改為祠。古厝坐北朝南,為兩進、五開間、硬山頂、燕尾脊、穿斗式木構架,由門廳、兩廂、大廳組成,占地面積580多平方米。
走進古厝,坐在廳堂用放大鏡看報紙的阿婆說,她是蔡家的媳婦,如今是老宅里最年長者,古厝自明朝起保存至今,多次修繕、更換壞掉的構建品。
廳堂正上方掛著一塊木牌匾,上書“文莊蔡公故宅”字樣,正中供奉著蔡清的塑像,大廳東墻嵌有清咸豐七年《重新泉郡大寺后文莊公祠序》碑刻一方。
居住于此的蔡家榮介紹,上世紀60年代,現懸于大堂上方的“文莊蔡公故宅”牌匾被家人提前藏起來,才得以保存下來,當時另外兩方牌匾和一幅蔡清畫像被毀。古厝原有三個大門,過去,正中的大門緊閉,只有達官顯貴方能出入;正中央大門兩側各有一邊門,供家人日常出入。
臺魁巷疔膏 出自蔡清后人
如今,尚有六七十個蔡氏后人住在古厝,因為人多,原本種有龍眼樹的后院因此翻建,兩側廂房也已改建為住家。
蔡清故居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古厝曾經關過抓來的壯丁,兩個邊門的磚雕還曾有刺刀破壞過的痕跡”,邊門如今變成了翻建房子內的一部分,蔡家榮指著磚雕說。
而九旬阿婆說,蔡清故居除了古厝出名,還有知名的保和堂白塔疔膏。讀者一定還記得,在臺魁巷那一站,記者曾經介紹過的保和堂膏藥,其實老店售賣的膏藥,就是由蔡家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方子制成,而直到如今,蔡家人還是輪流排班,有的人制藥,有的人守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