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學(xué)名:Wisteria sinensis),別名藤蘿、朱藤、黃環(huán)。屬豆科、紫藤屬,一種落葉攀援纏繞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開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麗。紫藤為暖帶及溫帶植物,對生長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強(qiáng)。產(chǎn)河北以南黃河長江流域及陜西、河南、廣西、貴州、云南。民間紫色花朵或水焯涼拌,或者裹面油炸,制作“紫蘿餅”、“紫蘿糕”等風(fēng)味面食。
形態(tài)特征
落葉藤本。莖右旋,枝較粗壯,嫩枝被白色柔毛,后禿凈;冬芽卵形。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15~25厘米;托葉線形,早落;小葉3~6對,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上部小葉較大,基部1對最小,長5~8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至尾尖,基部鈍圓或楔形,或歪斜,嫩葉兩面被平伏毛,后禿凈;小葉柄長3~4毫米,被柔毛;小托葉刺毛狀,長4~5毫米,宿存。
總狀花序發(fā)自種植一年短枝的腋芽或頂芽,長15~30厘米,徑8~10厘米,花序軸被白色柔毛;苞片披針形,早落;花長2~2.5厘米,芳香;花梗細(xì),長2~3厘米;花萼杯狀,長5~6毫米,寬7~8毫米,密被細(xì)絹毛,上方2齒甚鈍,下方3齒卵狀三角形;花冠細(xì)絹毛,上方2齒甚鈍,下方3齒卵狀三角形;花冠紫色,旗瓣 圓形,先端略凹陷,花開后反折,基部有2胼胝體,翼瓣長圓形,基部圓,龍骨瓣較翼瓣短,闊鐮形,子房線形,密被絨毛,花柱無毛,上彎,胚珠6~8粒。
莢果倒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1.5~2厘米,密被絨毛,懸垂枝上不脫落,有種子1~3粒;種子褐色,具光澤,圓形,寬1.5厘米,扁平。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5~8月。
生長習(xí)性
紫藤為暖帶及溫帶植物,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yīng)性強(qiáng),較耐寒,能耐水濕及瘠薄土壤,喜光,較耐陰。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向陽避風(fēng)的地方栽培最適宜。主根深,側(cè)根淺,不耐移栽。生長較快,壽命很長。纏繞能力強(qiáng),它對其它植物有絞殺作用。
紫藤的適應(yīng)能力強(qiáng),耐熱、耐寒,在中國從南到北都有栽培。所以在廣東,一年四季的溫度都能適應(yīng)紫藤。越冬時(shí)應(yīng)置于0℃左右低溫處,保持盆土微濕,使植株充分休眠。
地理分布
古時(shí)亦稱藤蘿、招豆藤。原產(chǎn)中國,朝鮮、日本亦有分布。華北地區(qū)多有分布,以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最為常見。華東、華中、華南、西北和西南地區(qū)均有栽培。中國南至廣東,普遍栽培于庭園,以供觀賞。
常見的品種有多花紫藤、銀藤、紅玉藤、白玉藤、南京藤等。上海有紫藤鎮(zhèn)、紫藤園,蘇州亦有古藤。主要培育繁殖基地有江蘇、浙江、湖南等地。
產(chǎn)河北以南黃河長江流域及陜西、河南、廣西、貴州、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