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婦孺皆知。可你知道嗎?在泉州市惠安縣輞川古城東北側的煙樓山下,就有著一座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一1620年)的越王宮。它主殿奉祀越王勾踐,左右殿則奉祀勾踐的兩位名臣——范蠡和文種(也稱文武判官)。
勾踐,滅吳國稱霸,乃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載曰:“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從這我們可以知道,勾踐其實是夏禹的后裔,而且他的封地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
勾踐統治下的越國在最鼎盛時期,其疆土的最南端也沒有到達過福建。那么,奉祀越王的廟宇是怎么出現在千里之外的惠安輞川鎮后任村的呢?抱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拜訪了這座已歷452年風雨的輞川鎮后任越王宮。
煙樓山下的后任越王宮
輞川鎮的煙樓山并不算高,初冬暖日在空中斜斜一掛,山上蒼莽之色盡顯,稀稀疏疏立著的林子,高舉起灰色枝丫像要托起頭上那片碧空。明嘉靖年間,輞川倭患嚴重,煙樓山附近就曾發生“倭寇屠城”的慘案,據說,居住在輞川村標尾頂的陳姓居民如今還過著“無頭節”的節俗,以此紀念當時的遇難者。
不過,在煙樓山的另一面,卻屹立著一座始建于萬歷年間的后任越王宮,這座宮宇不僅躲過了當時頻發的倭患,而且宮內大部分的明代建筑結構至今保存完好,也算個奇跡。
越王宮坐西朝東,飛檐翹角,建筑面積180平方米,由山門、拜亭、兩廊和主殿組成,面闊進深各三間,硬山屋頂。主殿奉祀越王勾踐,左右殿則奉祀越國名臣范蠡和文種(也稱文武判官),主殿之上高懸“惠此南國”、“海邦雄鎮”等匾額。
越王宮前磚埕面積70平方米,埕前有放生池一口,古石鼓一座,另有石塔、石船、石香爐各一。據越王宮董事會會長任奄水介紹,宮北還有為抗倭而修筑的輞川古城墻,當然,現在只剩下其中的一截,大約是200多米長。
宮大門左右有聯“城頭射隼山頭射雁還憶雞頭射鱔,渭上釣魚海上釣鱉忽聞開井釣龍”,門上則有紅底金字的豎額,上書“鎮閩越王”四個大字,氣勢如虹。
越王勾踐是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即位,曾敗于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后重用范蠡、文種二臣,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后來利用吳王夫差參加黃池之會之機,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滅吳稱霸。
在江浙一帶,特別是蕭山,現在還留有許多與勾踐有關的古越遺跡,如富有傳奇色彩的越王城山和老虎洞山等,也有不少奉祀勾踐的廟宇。但在千里之外的惠安輞川出現奉祀越王勾踐的宮宇,則就不免令人稱奇了。
惠安政協文史委主任張國琳稱,雖然未經全面調查,但僅就目前所知,這座越王宮應該是泉州唯一一座奉祀勾踐的宮宇。越王宮教育基金會副會長任龍枝也同意這一看法,“從沒在泉州地區見過其他類似的越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