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輞川鎮(zhèn),曾是內陸和沿海商品流通的重要樞紐,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不解之緣。百舸爭流的港灣、風味獨特的咯攤、遍布村域的糧倉、商鋪林立的古街、香火旺盛的文昌祠……留住歷史文化記憶,助推鄉(xiāng)村文化振興。近年來,惠安縣輞川鎮(zhèn)積極探索歷史文化名村與傳統(tǒng)村落長效保護利用機制,啟動了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仿古修復工程,并通過一系列舉措讓傳統(tǒng)村落“活在當下”。
打響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第一槍”
如何讓鄉(xiāng)愁有“鄉(xiāng)”可尋?對輞川人來說,答案或許要從二里古街的繁華記憶里尋找。
古時的輞川,有惠安“海上咽喉”之稱。明初,為防倭寇侵犯,筑城防衛(wèi),稱輞城。由于當時陸路交通不甚發(fā)達,海路交通顯得尤為重要。輞川港有“南輞港十八彎”之稱,既長又彎曲,港內地勢平坦,交通發(fā)達,靠近縣城,小型船舶可直接駛至縣城東關,因此水上貿易往來繁榮,城內富商巨賈甚多,故有“非萬貫家財而不能居之”的傳說。
傳說是有跡可循的。老厝里的雕梁畫棟,墻上剝落的南洋報紙,沿街林立的一間間商鋪,無一不在告訴人們這里曾有過“二里古街五百鋪”的繁華往昔。
“老一輩的人提起古街,臉上總有一份掩不住的自豪。這條古街,承載著一代代輞川人的記憶。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它。”輞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吉祥決定從修整古街入手,打響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第一槍”。
路面提級、管線下地、雨污分流、門店復古,二里古街逐漸容光煥發(fā)。紅磚精砌、原木細琢,街道兩邊的騎樓和古厝經過整修,慢慢恢復了往日的風采,越發(fā)清新雅致。
然而,隨著古街改造提升項目的推進,資金不足成了最大掣肘。為了打破這一困境,輞川鎮(zhèn)、村組建專班前往武夷山、寧德、永春、晉江等地考察學習。
“鄉(xiāng)村建設與城市建設有所不同。以項目外包為主的城市建設模式如果照搬到鄉(xiāng)村小型項目建設中,容易出現項目前期準備時間長、工程間接費用占比大等問題。我們在寧德考察時發(fā)現,他們的雇工購料法剛好可以解決我們的難題。”陳吉祥介紹道。
“雇工購料法”相當于村委會自行成立小型“項目部”,負責采購原料和聘請工人,并盡可能地采購本地原材料,雇用本地工匠和村民。這樣一來,有限的資金就能花在“刀刃”上,不僅省下了許多“冤枉錢”,也提高了群眾參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積極性。
沉睡的古街、古建、古跡正在蘇醒。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輞川村堅持依托歷史文化資源,描繪鄉(xiāng)村振興藍圖。下一步,輞川村將持續(xù)開展古建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深挖輞婆女民俗文化,打造懷舊影視基地、傳統(tǒng)美食一條街、特色沉浸式體驗館等文化載體,讓歷史文化名村以“古”的底蘊煥發(fā)“今”的價值。
文化自信治愈傳統(tǒng)村落的精神內耗
11月1日,更新小學的學生們走進“侯卿藩憲第”“侯卿方伯第”“侯卿奕世科第”,觀看南音表演,參觀非遺展,接受家風祖訓教育。
關于“侯卿”,當地人耳熟能詳,外地人卻一頭霧水。
侯卿,原地名是“后坑”。據不完全統(tǒng)計,歷史上這里曾出過10位進士、56位文武舉人、47位貢生。由于科甲仕宦輩出,此地便得了“侯卿”的雅稱,意為“王侯公卿的搖籃”。
據悉,侯卿至今遺留著方伯第、藩憲第、新衙、祖祠堂、按察廳、進德典當、知州廳、提督衙、光祿大夫第等數十座明清官宅和富商豪宅,堪稱閩南古建筑大觀園。滴水獸、竹節(jié)窗、燕尾脊、瓷磚畫、旗桿石……如此別具風格的侯卿古厝卻也一度在歲月流轉中黯然神傷。
“保護傳統(tǒng)村落,重在搶救、修繕和利用。侯卿古建筑群是老祖宗留下的,我們應該讓它繼續(xù)發(fā)光發(fā)亮。”更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小洋告訴記者,更新村自獲評省級傳統(tǒng)村落以來,依托歷史底蘊、生態(tài)景觀、文化資源等要素,傾力打造“侯卿故里”文化IP。
為推動傳統(tǒng)村落改善提升,更新村邀請了傳統(tǒng)建筑保護領域專家,提供規(guī)劃設計、咨詢服務和技術指導。目前,藩憲第、小陵別墅、奕世科第三棟古建筑修繕已經完工,樓下房祖祠、陳俊祖祠(長房廳)兩棟古建筑仍在抓緊修繕中,更新村更新溪下游海岸尾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河道清淤整治項目)、更新村山仔尾溪清淤砌擋土墻及路肩整治項目均已竣工,更新村五家后新厝公共廁所、更新溪橋改造及連線工程等配套項目也處在施工階段。
如果說古建筑是以靜態(tài)的方式輯錄侯卿歷史,那么“侯卿十八游大鼓”民俗活動則是以動態(tài)的方式展現侯卿文化。
每年正月十八,三聲禮炮過后,一塊御賜“宮鼓亭”開路,一群身著戲服的表演者扮成宮娥、太監(jiān)、御前侍衛(wèi)緊隨其后,出行陣仗仿佛皇帝出行。但最吸引眼球的,當屬燈牌。
“原本燈牌上面寫的是本族人科舉中榜的名次、職位和姓名,后來科舉制廢除了,就改為將族里讀書人的名字寫在上面。”陳小洋認為,這項民俗活動之所以能持續(xù)舉辦,是因為老百姓從古老的儀式中找到了文化自信,提振了精氣神。
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更新村將通過完善傳統(tǒng)村落保護管理機制,保存和延續(xù)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產資源,開展侯卿文化研學拓展活動,打造“更新你的生活”新業(yè)態(tài)IP,謀劃發(fā)展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鄉(xiāng)村產業(yè),煥發(fā)傳統(tǒng)村落新活力。
“稻香村”念起農文旅融合“致富經”
今年9月,許厝村傳來好消息,該村引進的300多畝“海水稻”喜獲豐收。
過去,許厝村受鹽堿地限制,水稻產量并不突出,農戶們的種植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許厝村實施錦陽溪引調水工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海堤除險加固及土壤改良,引進適合種植的“海水稻”品種。昔日貧瘠荒蕪的鹽堿地上種出了畝產800余斤的水稻,顆粒無收的鹽堿地變成了糧食豐產的良田。
種植“海水稻”,在實現糧食增產的同時也能有效改善土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土地生態(tài)整治,只是許厝村未來十五年發(fā)展規(guī)劃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
“我們計劃在土地生態(tài)整治、人居環(huán)境、產業(yè)發(fā)展、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策劃生成20個項目,目前擬建設的有錦溪垂釣休閑場所和農作物觀賞區(qū),將來一定會是游客紛至沓來的打卡點。”許厝村黨支部書記程文波介紹。
這位“80后”村書記明白,要想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過好日子,必須要找到適合許厝村的發(fā)展路徑。翻看了幾遍前任村書記留下的“許厝村未來五年規(guī)劃”,再結合自己所熟知的村情,程文波打定主意,許厝村必須走農文旅融合這條路!
“咱們村無論是村財還是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村里那一兩千畝的土地流轉,年輕人都往外跑,這樣下去不行,只有盤活村里的資源搞文旅才有出路。”程文波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達成共識。
令人欣喜的是,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找準經濟發(fā)展路子后,帶領村民們努力實踐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開啟了各種大膽探索和有力嘗試。
如今,村前的水田溝渠縱橫、土地肥沃、水源豐沛、稻米飄香,林輞溪和錦陽溪穿村而過,在溪流與海水交匯處,形成了數百畝的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綿延幾公里的茂密紅樹林里常年棲息著灰鷺、白鷴、鴛鴦等一百多種鳥類,成了遠近聞名的觀鳥打卡地。此外,許厝村還有千年古寺寶林寺、古街道、古法石、古民居等人文景觀,豐富的生態(tài)人文資源的交織,讓許厝村有了“閩南小烏鎮(zhèn)”的美稱。
這些年,里里外外的人都感覺到許厝村變得越來越美了。程文波信心十足地描繪著許厝村的發(fā)展藍圖,“以濕地公園為核心,將釣魚、觀鳥、采摘、民宿、小吃等休閑互動項目整合起來,并將寺院、法石、古街、古厝等文旅景觀串點成線,許厝村未來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讓游客來了還想來。”(麥豐田 溫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