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現曾國藩手跡 惠安村民在儲物間發現
曾國藩手稿 (張國琳 攝)
“如果不是這次偶然發現這些手稿,還不知道原來自己的祖先跟曾國藩有那么深厚的交情。”惠安縣東嶺鎮涂厝村的莊國龍連聲感嘆。近日,莊國龍在整理儲物間時,偶然在祖傳的牛皮箱中找到一疊手稿。其中有一份書稿落款處為“滌生曾國藩”,后面還有一方“滌生”印記。
手稿紙張陳舊,有蟲蛀的痕跡,很明顯地可以看出,蟲蛀痕跡左右頁面相對稱,可見保存時為合頁對折狀態。手稿保存相對完整,字跡、印記清晰可辨。該書稿字體為正楷,全文共計118字,印記一枚,由“曾國藩”題贈予“秋士”,內容出自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卷十八。“滌生”是曾國藩的號。
祖上與曾國藩相交甚密
曾國藩的手稿,為何會出現在惠安涂厝村村民家中?對此,惠安政協文史委主任張國琳查閱了惠安莊氏一族的族譜和當地的文史資料,考證得出:莊國龍乃清代莊觀潮的五世孫,書稿中的“秋士”是莊觀潮的字。莊觀潮于咸豐九年(1859年)中舉人,授內閣中書加員外郎銜。“莊觀潮的父親莊志謙與曾國藩同朝為官,從年齡上判斷,很可能莊觀潮父子二人都與曾國藩有接觸,曾國藩應邀寫了此手稿。”
張國琳介紹說,莊志謙,字兼六,號牧亭,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與道光十八年(1838年)同進士出身的曾國藩同朝為官。且莊志謙曾任京都兵部提調會同館監督、湖南欽差遇事總察,受咸豐皇帝之命回泉州督辦團練,應與奉命幫辦湖南團練后締造出“湘軍”的曾國藩相交甚密。張國琳還指出,“這種說法是有客觀依據的,從莊氏后人提供的莊志謙墓志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曾國藩在其過世后為其篆蓋,交情可見一斑。”
專家認為書稿是真跡
與曾國藩的手稿一同被發現的,還有另外16份大小、紙質相仿的手稿,以及墓志銘拓片、手書對聯等珍貴的歷史資料。這17份手稿中,其中4份是贈予牧亭,即莊志謙,另外13份是贈予秋士,即莊觀潮。張國琳發現這些墨寶的作者都是當時的高官名流。有四川總督加兵部侍郎蘇廷玉,陜西道監察御史杜彥士,林則徐女婿沈葆禎的好友、歷任工部和戶部侍郎的廉師敏,歷任戶部和工部尚書、舉薦過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咸豐朝名臣羅惇衍等等。
張國琳還介紹說,這些高官名流,都有一個愛好,即書畫。如曾國藩,近代書畫家符鑄曾評說:“曾文正平生用力至深。”杜彥士,生平極好玩賞文物,家藏不少名家書畫。鮑俊,以工書名于時,索書畫者林立。龍啟瑞,工書能篆、籀,善畫山水等等。
另外,從發現的莊觀潮墓志銘拓片中,張國琳還發現,莊觀潮是陳金城的親家,其長子娶了陳家女兒。陳金城,林則徐的好友,是清末著名的愛國思想家,陳伯達曾祖父。
張國琳表示,“結合莊氏的家庭背景與此次發現手稿的紙質、墨跡、印記種種跡象來看,這些書稿是真跡。”
若不消毒恐被蟲啃光
中國書法家協會鑒定評估委員會委員、《國寶遺珍》主編康耀仁表示,“初步判斷,這幅作品是原件,是曾國藩中年之前的作品,在其傳世的書法中比較少見。書稿為‘館閣體’,符合清朝科舉考試書法的審美風格。這幅字很明顯是仿效董其昌50歲以前的書法,也帶有趙孟頫的風格。”對于記者提出的17份書稿大小、紙質相仿一事,康耀仁介紹說,“這應該是一本冊頁,規格一樣,后來散開了。”
泉州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則表示,“要從紙質、印泥、印章、字墨走向等來判斷手稿的年代,這批作品有待進一步鑒定。這是泉州第一次發現曾國藩的手書作品。這一批作品對于研究惠安莊氏家族與社會賢達、朝廷文人墨客交往史實,以及結拜風俗的社會現象具有重要價值。”陳建中建議“須經專業消毒以防蟲蛀,否則這些史料可能會繼續遭蟲蛀至湮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