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鄒魯,一方凈土?;莅沧怨湃私艿仂`,賢達輩出。一代代惠安鄉賢懷揣“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傳統美德,走南闖北、拼搏奮斗,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為家鄉增光添彩。從閩南地區“地瓜縣”到躋身全國千億強縣,惠安的精彩蝶變,凝聚著家鄉人民的辛勤付出,也飽含著在外鄉賢的勠力同心。
同氣連枝,砥礪奮進。為匯聚鄉賢力量,助力家鄉高質量發展,中共惠安縣委宣傳部、惠安縣融媒體中心聯合東南網泉州站推出“福見惠安•鄉賢有為”人物故事系列報道,用鏡頭和筆觸記錄在外鄉賢的奮斗故事和家國情懷,以他們的奮斗精神為榜樣,激勵家鄉人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共同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讓惠安更加“惠安”!
本期關注的惠安鄉賢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曾昭沖。
曾昭沖,出生于1962年,惠安螺城人,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986年福建醫學院(現福建醫科大學)畢業,1989年考取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學家湯釗猷,致力于肝癌防治基礎研究和放療臨床工作。深耕腫瘤放療前沿領域數十年,曾昭沖帶領的中山醫院放療科已經成為上海規模較大的科室,引用他的“中國經驗”使肝癌放射治療首次進入國際指南,為祖國在國際醫學界贏得尊重和贊譽。
榮獲國內多項醫學類和科技類大獎、助推肝癌放射治療首次進入國際指南、發表臨床和基礎研究論文180余篇、培養碩士和博士28名……深耕腫瘤放療前沿領域數十年,帶領科研團隊完成前瞻性的研究,回顧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昭沖在醫學界的從業履歷,可謂成果斐然。
初次見到曾昭沖教授,是在家鄉惠安的海邊。雖然年逾六旬,頭發也已花白,但這位惠安鄉賢的步伐還像年輕時那般穩健。即便在上海工作三十多年,曾昭沖依舊是“鄉音未改”。談到家鄉,他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
30載潛心醫學
勇斗“癌王”立標桿
時間倒回到1989年。當時大學本科畢業的曾昭沖還在家鄉的醫院工作,為了延續自己的“醫師夢”,曾昭沖離鄉背井前往上海攻讀外科學碩士,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外科學教授湯釗猷。
畢業后,曾昭沖留在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工作。當時,肝癌曾一度號稱“癌王”,不能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往往只能延續幾個月的生命。意識到放射治療的重要性,湯釗猷把研究放療這一重擔交到了年輕的曾昭沖手中。
1992年11月,湯釗猷院士給曾昭沖教授的信提到:肝癌放療是一張白紙,鼓勵他從事肝癌的放療。
為了寫好面前的這張“白紙”,在導師湯釗猷教授的推薦下,曾昭沖曾兩度前往美國深造。當時,國內外將肝癌視為放射治療的禁區,學成歸國的曾昭沖帶領團隊開展肝癌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在此之前,肝癌病人并不能采用放射治療的方法,經過幾年的努力,曾昭沖團隊開創的肝癌放射治療解決了不能手術切除肝細胞癌的難題,大大提高了肝癌病患者的治愈率。
東南網記者采訪曾昭沖教授。黃勇專 攝
曾昭沖2001年開始主持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的工作,至今已有21年,累計放療腫瘤病人4萬余人,無醫療糾紛和差錯。當初的那張“白紙”,繪滿了最新最美的藍圖。這數十年間,他潛心醫學,探索開拓,特別是在留學回國后,他在肝癌研究所全體同仁的支持下,開展肝癌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并發表相關論著。
迄今,曾昭沖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共計發表180余篇肝癌放療臨床和基礎研究論文,其中SCI英文論文120篇、中文論文60篇。這些肝癌放療的論著,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篇論著被國內外廣泛引用。
曾昭沖教授獲得的國家和省部級的科技進步獎證書
“看到那些病人,通過放療能延長生命,還和我們醫生成為了好朋友,我感到很欣慰。”曾昭沖的堅持,終于有了回報,而這樣的堅持貫穿于始終。
如今,曾昭沖帶領的中山醫院放療科已經成為上海規模最大的科室,引用他的“中國經驗”使肝癌放射治療首次進入國際指南,不僅讓眾多已經“判了死刑”的癌癥病人起死回生,也為祖國在國際醫學界贏得尊重和贊譽。
言傳身教勤鉆研
放療學科帶頭人
“給病人治病,團隊協作是最重要的。”曾昭沖說,放射治療同樣也是一場“立體戰爭”——醫生負責診斷、確定靶區;物理師主要測量劑量、矯正機器的精準度;技術員需要操作機器;劑量師則負責處理圖像;還有網絡工程師……曾昭沖平日里就和整個團隊共進退,為腫瘤病人開展放射治療。
2008年,曾昭沖教授應邀在亞太肝病年會上作報告。受訪者 供圖
在治療中,團隊也著實碰到了不少問題。治療時,肝臟會隨著呼吸運動而移動,而放射治療的射線卻只會按照既定的軌跡前行。“打到體內的時候,要是器官動了,那就打偏了。就像在打靶,瞄得很準,但是風一吹,打到靶子的機會就要降低很多。”
為了攻克這一難關,曾昭沖在團隊內發起頭腦風暴,凝聚眾人智慧,力求實現最優解??嗨稼は牒螅粋€全新的想法應運而生。“既然肝臟會運動,那用壓腹的方法減少運動幅度不就行了?”
可算是邁出了第一步,但怎么壓還是關鍵。曾昭沖和團隊經過多次探討研究,設計出了一種特殊的打氣裝置。治療時,在病人腹部上方放置一個氣囊,當壓力達到70毫米汞柱時,肝臟就能處于靜止狀態。曾昭沖和他的團隊也憑借著這項技術,拿到了兩項專利,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借鑒。
曾昭沖教授授課現場。受訪者 供圖
“現在的人才培養,我主要還是從醫療、教學、科研這三個方面入手,尤其是科研。”曾昭沖認為,無論是治療肝癌,還是其他疾病,都需要不斷鉆研,否則就會原地踏步。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曾昭沖身上,還有一種樂于分享的精神,他認為,單靠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只能幫助到一小部分人,通過研究,將自己的成果與同行分享,就如同把一滴水放入大海,能夠讓更多的患者獲益。在他的言傳身教下,許多醫生都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為了卓越的臨床人才。
除了有放療科主任這個身份,曾昭沖還是一名博士生導師。從教多年來,他已培養了28名碩士、博士。在第64屆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年會上,他的學生有六篇論文被選中,其中兩篇在大會上作口頭發言,另有四篇被選為墻報交流。令曾昭沖欣慰的是,這些學生學有所成之后無論身處何方,都沒有離開過放射治療這一領域。如今,他們已然成為全國各地醫院的骨干力量,加入當地人才計劃,開展相關研究,共同“放射”光明。
曾昭沖教授帶著年輕醫生做實驗研究。受訪者 供圖
銘記惠人惠己
功成不忘桑梓情
對一件事感興趣后,就會全身心投入——這是曾昭沖的中學老師王澤楚對他的評價。
還在福建惠安一中讀書時,曾昭沖就加入學校的地震測報興趣小組。王澤楚清晰地記得,那個時候曾昭沖個子不高,對地震測報頗感興趣,研究起數據來極其認真。憑借肯鉆研的精神,曾昭沖在初二年就獲評省優秀地震測報員。
“昭沖同學在中學參加地震測報的鉆研精神比較少見,他對地震數據的精益求精態度,或許融入到他后來從事醫學領域研究工作中去。”王澤楚介紹,曾昭沖還是一名有跨欄特長的運動員,大學期間曾代表學校參加省級運動會,并成為國家三級運動員。
聊起學醫,曾昭沖坦言,主要得益于小學教師出身的父親的教誨。父親告訴他:“去當一名醫生吧,當醫生可以救治病人,為社會作貢獻。”
1986年從福建醫學院(現福建醫科大學)大學畢業后,曾昭沖被安排到家鄉泉州地區的醫院從事腫瘤醫療工作。兩年之后,帶著攻克腫瘤夢想的曾昭沖報考了研究生,并如愿以償考上了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成功地在腫瘤放射治療領域闖出一番天地后,曾昭沖也為家鄉人民帶來福音。期間,來自家鄉的一位有肝癌家族史的晚期肝癌患者,經過他的放療結合介入治療,如今患者已經無病存活19年。同樣有一位99歲高齡的老家鄉親,經過立體定向放療也獲得治愈。
此后成為名醫的曾昭沖也常?;乩霞一莅擦x診,為十里八鄉的百姓送來健康。“因為工作需要,大半輩子在外地生活,能有機會回到家鄉為鄉親們服務倍感高興。以往我的父母、老師經常教育我,醫者仁心,心系養育你的故土,心系陪你成長的患者。”已是花甲之年的曾昭沖表示,當前他積極在互聯網平臺上開課,每周三次,希望能夠惠及更多的醫生同行和患者。
功成不忘報桑梓,一直心系家鄉教育事業的曾昭沖,近些年都受邀成為曾紀華獎學金委員會代表,回家鄉惠安為高考優秀學子頒發“曾紀華獎學金”。
曾昭沖教授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視頻授課。林杰 攝
“我學生時期也獲得過‘曾紀華獎學金’,獎學金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鞭策,期待家鄉的學子在今后的道路上能戒驕戒躁,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戰,在未來的學業、工作上實現更加高遠的人生追求。”曾昭沖說,小時候,家里的長輩就告訴他,“惠安”兩字的由來有一層含義是“惠人惠己,安家安國”,此后他也將這句話銘記于心,多年來始終踐行著惠安人的這種精神。
漫步在家鄉廣闊的海邊,回首當年走過的路,已成為惠安在外知名鄉賢的曾昭沖說道:“我們惠安人有一種勤勞刻苦的精神,我帶著父輩和老師的教誨去抗擊肝癌,帶著愛科學、學科學的態度去研究醫學,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獲得成長,就是惠人惠己。”
曾昭沖說,醫學道路無止境,自己將依舊奔跑在路上,保持走出家鄉時的美好初心,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