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向海圖強。近年來,惠安縣圍繞打造現代漁業經濟強縣戰略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做大做強海洋經濟部署要求,用活大港灣海洋牧場平臺,積極培育推廣特色“三倍體牡蠣”新品種,構筑“海區育苗—海上養殖-生產加工-資源利用”的“三倍體牡蠣”全產業鏈條,實現“從批發到營銷生蠔產品、品牌和文化”的質變,推動“藍色糧倉”豐產增收,小小牡蠣成為集約化海水健康養殖的大產業。
大港灣海上牡蠣養殖漁場
“蠔”項目:“三倍體”帶出高收益
“無風的天氣里,我們每天5點就要出發去海里捕撈牡蠣,經過一上午的勞作,鄰近午時,滿載著一袋袋牡蠣的漁船才會駛入港口,每天基本出產18噸牡蠣。”說起牡蠣養殖,養殖大戶劉宏亮充滿自豪。他從事牡蠣養殖已有20多年,過去主要養殖小牡蠣(珠蠣),現今則開始養殖“三倍體牡蠣”,總養殖面積2000多畝,每畝產量在13噸左右,每噸在2000-3000元,好的年份能達到5000多元1噸。
“小牡蠣個頭小、生長周期慢,‘三倍體牡蠣’個頭大,生長周期快,單體一個在半年就能生長達到2兩左右,小牡蠣就只有十幾克,產量比小牡蠣翻了3倍。”劉宏亮介紹,“三倍體”是指體內有30組染色體的一種牡蠣品種,肉質更為肥厚,市場上的需求更為廣泛,為公司帶來了更好的效益。
“串牡蠣殼”比賽(鄧文祥 攝)
據了解,惠安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綿長,全縣海域面積1725平方公里,海產品養殖區域超過35000畝。牡蠣養殖優勢突出,牡蠣產量常年占全縣海水養殖產量90%以上。但隨著傳統牡蠣養殖逐漸呈現個體小型化、生產速度慢、肥滿度欠缺、種質退化的趨勢,養殖效益逐年下降,成為惠安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聚“蠣”發展,針對傳統牡蠣產業養殖的困境,惠安縣積極與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團隊合作,2021年10月以來,開始推廣“三倍體牡蠣”養殖,目前全縣“三倍體牡蠣”養殖面積4000多畝,新品種比普通牡蠣每畝增產20%,產量占全縣海水養殖產量三分之一以上,產品主要推向國內中高端生蠔市場,經濟效益日漸顯現,“三倍體牡蠣”養殖已悄然成為水產養殖業的“新寵”。
“蠔”循環:首創牡蠣殼處理“惠安模式”
牡蠣實現大豐收后,牡蠣殼該怎么處理?據統計,惠安每年廢棄牡蠣殼約9.5萬噸,約占泉州市三分之一、占全省5.3%。牡蠣殼如果隨意堆放,或采取填埋、傾倒入海、堆積燒灰等簡易處理方式,易造成環境衍生問題。
對此,惠安引進泉州市首家牡蠣殼資源化利用企業,構筑形成“牡蠣種苗-牡蠣養殖-生產加工-垃圾清運-固廢處理-資源利用”的全產業鏈條。“全縣建立收集轉運體系,將牡蠣殼直接運送到處置企業,通過特許經營等制度化設計,實現全縣牡蠣殼得到長期可持續的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據了解,惠安縣的牡蠣殼處理模式,不管從制度設計、工作機制等方面均開創全國牡蠣殼處置的先河。”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明對惠安縣黨委政府主動擔當的做法連連稱贊。
落戶于輞川鎮的瑪塔牡蠣資源化項目,總占地面積2.3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8萬多平方米,設計年處理牡蠣殼15萬噸,由廈門瑪塔生態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該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牡蠣殼固廢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企業,先后從日本等地引入先進工藝和高效環保設備,同時與國內各大專業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多種新型環保農業課題,最終實現了牡蠣殼規模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有機結合。
瑪塔公司牡蠣殼資源化利用生產車間
變廢為寶,改良土壤,為農業 “補鈣”。“我們利用牡蠣殼廢棄物的優勢,進行生物改良研發,目前已研發出多種有利于農業土壤調理劑和水產養殖工廠化尾水凈化原料,改善長期使用鈣肥造成的土壤板結問題,還能增強作物抗病性,提高作物品質等,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王永明說,目前公司以牡蠣殼為原料制作而成的土壤改良劑擁有各項專利88項,公司參與起草的以牡蠣殼為原料的土壤調理劑行業標準已頒布實施。惠安公司每年可生產土壤調理劑及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劑9萬噸,改良鹽堿地土壤90萬畝。
“蠔”機遇:產業延伸新業態
“下階段,惠安還將從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校企聯動、推行智慧養殖等方面持續發力,助推牡蠣產業發展壯大圖強。”惠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惠安高度重視牡蠣產業的發展,成立由縣領導為組長、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組建的海上牧場工作專班,對水產養殖業在政策、資金、用地、用水等方面給予扶持,探尋水產養殖高效發展之路。
滿載牡蠣的漁船駛入港口
延伸產業鏈條。引導本地海產品深加工企業調整產品方向,對接牡蠣、鮑魚等豐富的海水養殖資源,策劃推出牡蠣干、牡蠣醬油等多種極具本地特色的高附加值產品。結合新興“電商直播”模式助推產品走向市場,多渠道提升牡蠣產業規模。
推動校企聯動。積極推動養殖戶、項目業主加強與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助推瑪塔生態公司進一步擴建牡蠣殼制醫用碳酸鈣、水體凈化劑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生產項目,促進“三倍體牡蠣”產業“接二連三”發展。
推行智慧養殖。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以精準化養殖、可視化管理為手段,實現環境監控(水質參數、視頻)、養殖設備智能控制等水產養殖信息化服務。
融合“漁旅”發展。推行牡蠣殼文創產品,擬建設一批沿海漁村網紅打卡地,以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為契機,開發“三倍體牡蠣”生產、示范功能,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突出、環境優良、管理完善的“水鄉漁村”。
眾創賦能,產業迭代。惠安縣將堅持政府、市場、企業多方發力,積極探索牡蠣產業發展新路徑,做長產業鏈,培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振興建設“海上糧倉”,實現漁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增益。(陳秋紅 羅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