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安縣堅持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圍繞省委“三提三效”和市委“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部署,加快實施“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創新城市更新工作思路,提出了重點推進“一新兩舊”片區建設,以城市更新為核心抓手,為城市轉型發展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能、創造新活力。“一新”即積極謀劃一個城西新城建設;“兩舊”即推動惠泉片區、西苑路北拓片區兩個老城更新改造。在“一新兩舊”城市建設工作中,惠安縣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上下聯動推進片區項目建設,多措并舉助推片區和諧征遷,總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中惠泉片區征收工作列入“2021年度全省和諧征收示范項目”,惠泉片區規劃設計和征收工作入選《中國城市發展規劃報告(2020-2021)》典型案例。
堅持多方聯動 凝聚工作推進合力
按照“縣級統籌、片區負責”的原則,全面推進“指揮部統籌管理、國有企業承建、社會力量參與”的運行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壓實責任鏈條、細化保障措施、密切協作配合,凝聚發展合力。
指揮部牽頭總抓統領決策?;莅部h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在項目前期的各個關鍵節點,多次召開專題會、推進會、現場會,為片區工作把脈搏、指方向、定基調,統籌全縣精干力量,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協調解決工作難題。發揮指揮部牽頭抓總作用,統籌規劃制定、組織協調、工作調度等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統籌協調綜合協調、征遷業務、財務核算、項目報批、法治保障等工作小組,建立并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計劃,細化工作要點,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措施對策,通報進度,在項目謀劃、征遷、建設上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部門聯動做好審批服務。職能部門主動靠前服務,指導幫助項目業主圍繞立項用地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階段,備齊審批要件,并聯平行作業,交叉同步推進;審批部門立足促項目落地的角度,從“簡”和“減”入手,實行模擬審批制度,優化審批流程,加快審批速度。職能部門嚴格執行即時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單位職能,加強統籌協調,合力破解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國企運營引領片區建設。充分調動國企投融資主體作用,精心策劃運作項目,用活用好用足金融工具組合拳,多渠道保障建設資金需求。不斷發揮國企專業優勢,探索學習各種投融資、代建模式和機制,派駐優秀技術力量現場管理,及時跟蹤反饋各類問題,積極主動溝通協調,促使項目有序推進。
注重規劃設計 推進片區品質提升
按“整體規劃、連片開發”的思路,立足惠安獨有的文化底蘊、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謀劃城市更新藍圖,引領城市功能完善、集約用地,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片區建設品質。
超前規劃,明確片區功能定位。編制“一新兩舊”片區控制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設計,明確各片區定位,堅持錯位發展。如城西新城以打造國家級康養旅游示范基地為目標,致力建設全縣文教體衛公共服務中心和生態宜居宜業高地;惠泉片區以建設“老城活力新高地、和諧宜居新家園”為總體定位,西苑路北拓片區則著力完善行政、教育、醫療及水系、交通、休閑基礎設施,打造新舊城區和諧共榮的惠安核心區。
精心規劃,提升片區規劃水平。堅持高質量、高標準規劃,邀請頂尖設計單位參與片區城市設計方案競賽,組織業內知名專家對競賽方案評標,對交通組織、水系統、文物保護利用、建筑周邊景觀等進行全方位全要素系統謀劃、整體設計。多次召開設計匯報會、協調會,反復比較、多方論證,吸取了各方面專家團隊的設計精華,提升各片區規劃設計的整體水平。
統籌規劃,盤活片區土地資源。立足區域發展新態勢,統籌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實施“片區+”“交通+”,從舊區改造、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區域生態修復、歷史文化保護、公共空間拓展全方位全要素地做深做細惠泉片區和西苑片區更新改造。依托惠安高鐵門戶、高鐵連接線、規劃二三四路等交通路網體系,促進亮亮中學、縣醫院分院、圖書館、博物館、花田小鎮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布局落地,有效盤活城西片區土地資源,以“重點片區”帶動“整體成勢”。
精致規劃,緊貼片區實際需求。在惠泉片區規劃設計時,對安置地、開發地和公建等用地指標進行科學合理測算,不斷深化控制性詳細規劃。將片區內地段最好的地塊規劃為安置區域,構建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生活圈。同時聚焦群眾實際需求,同步反饋實際簽約安置房設計需求,對安置房和公建設計深入細化,盡可能貼合安置量,最大限度滿足征遷群眾對新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厚植文化底蘊 塑造惠安風貌特色
在片區建設中,充分發揮“世界石雕之都”“中國建筑之鄉”的品牌效應,將傳統雕刻藝術和閩南建筑特色等惠安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中,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挖掘本土文化內涵,凸顯惠安地域特色。從惠安地域建筑、本土文化、建筑技術中提煉地域性設計要素,融入項目建設。如城西新城一期的惠安縣圖書館、博物館項目設計充分提取了閩南建筑風格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建筑墻面采用石雕雕藝和閩南磚文化作為立面紋理元素,并邀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莊南鵬教授領銜設計,打造四幅集惠安人文、歷史、特色景點等地域元素為一體的外立面大型浮雕作品。“兩館”完美契合了閩南建筑的“磚文化”韻味及“雕藝之鄉”“建筑之鄉”的惠安城市形象,形成極具惠安地域特色的樣板工程項目。
保留歷史場地要素,延續城市鄉愁記憶。考慮城市形態對城市變遷、區域發展等記錄和視覺化特點,提取有價值的意向要素,保留具有鮮明時代烙印,承載城市變遷史的場地要素。如惠泉片區內的大鵬酒店,作為惠安老城重要的公共建筑,為廣大市民的集體記憶和方向坐標,本次片區改造中予以保留和改造。又如在惠泉片區中心的中央水系廣場,結合惠泉啤酒廠舊址的儲酒罐等工業遺存,通過惠安石雕等公共藝術品疊加,保留惠安的風土人情、發展沿革,將城市的記憶重新引入城市語境和生活。
凝聚群眾力量 譜寫和諧征遷篇章
惠泉片區在征遷全程通過精準施策、公開透明、暖心服務等多措并舉助推征遷工作落實落細,完成4000多宗房屋征收協議簽訂,拆除房屋面積54萬平方米,零越級上訪、零群體事件、零安全事故,實現和諧征收、陽光征收。
精準施策。一是群策群力。指揮部抽調成建制黨委,均由處級領導掛鉤作戰,工作組人員專班進駐、動員培訓,落實征遷包干“一條龍”負責制。設立惠泉片區征遷調解工作室,為征遷戶提供法律咨詢,化解矛盾糾紛等服務。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軟件設計、法律、測量、評估、簽約、財務審核等工作。積極發揮“三社聯動”優勢,組織老協會、居民小組組成工作小分隊,協同已簽約群眾,入戶勸導觀望群眾。二是宣傳造勢。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把項目建設的意義、征遷安置的法律法規、政策和補償標準等向群眾講清楚、講透徹、講到位,把縣委、縣政府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讓惠于民的態度傳遞給涉遷群眾,取得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法律護航。聘用律師全程介入,全程梳理嚴格把關25項法定前置條件,倒排時序,限時完結,確保土地房屋征收規范合法。簽約后,委托第三方進行檔案完備性、數據準確性審核,保證簽約一戶、成功一戶。
公開透明。堅持陽光征遷,嚴守工作紀律和工作程序,嚴格執行征遷標準,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確保公平、公正、公開、依法和諧征遷,讓每個群眾在片區征遷的全過程都能心中有數、明明白白,解除群眾顧慮。一是傾聽民聲。堅持“征求、完善、再征求、再完善”的工作思路,向全社會征求補償安置方案意見建議,在政府財務平衡要求和群眾利益之間獲取最大公約數,得到絕大多數征遷群眾的充分認可支持,為后續征收群眾工作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二是透明晾曬。堅持公開透明,在征遷各階段將補償安置實施方案、權源測繪評估結果和征求意見修改情況等事項全面公示,接受群眾核對及監督。讓每個群眾在片區征遷的全過程都能心中有數、明明白白,解除群眾顧慮。三是數據鎖定。委托專業機構開發設計第三方征收管理系統軟件,錄入提交被征收人基本情況、權源、測量、評估確認等相關數據,數據錄入后簽約人員和工作組均無權限對數據進行更改,保證數據準確無誤。簽約完成后,指揮部組織財務組再次檢查確認檔案完備性和合規性,確保簽約全程依法合規。
暖心服務。堅持用心溝通,用心思考、細心關懷,讓群眾安心舒心搬遷過渡。一是預簽協議。創新性采用預簽約形式,即群眾先預簽安置補償協議,縣政府發布征收決定后協議生效,為征遷改造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子。房屋征收預簽協議開始后,僅用一周時間,簽約率過半。二是充分見面。堅持把做實做細征遷群眾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從前期入戶宣傳,到證照收集、權源調查和測量、評估校對,再到征收期間法定送達、告知等等,指揮部始終通過現場面對面察民情、聽民意、釋民惑,得到征遷群眾的充分認可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三是貼心服務。在簽約階段,通過派員前往、微信聯系、律師法律服務等多種方式為身在外地的群眾提供簽約便利。在騰空階段,協調各種服務供應方,為群眾提供搬家、水電、電信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