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大師文化企業”文化現象報道之一
發源于古代黃河流域的惠安石雕,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千年間,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內涵,為惠安雕藝持續注入鮮活血液。
時至今日,惠安雕藝大師們,不僅將南派雕刻技藝廣泛應用于各種石材、硬木和軟木之上,更以“圓雕、浮雕、線雕、影雕、沉雕”五大不同雕刻手法,占據國內無可比擬的地位,誕生了諸多撼世之作:人民大會堂前石柱、毛主席紀念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陳嘉庚鰲園、莆田湄洲島海峽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媽祖雕像、臺灣嘉義先天玉虛宮九龍壁及九龍池、深圳錦繡中華文化民俗村、中華世紀壇、美國馬丁·路德·金大型雕像、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大型雕像……數不勝數。
誕生石雕大師的搖籃——惠安石雕廠(惠宣)
究竟是怎樣的歷史變遷,鑄就了今時今日惠安雕藝產業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技術最全面先進、影響深刻廣遠的金字招牌?連日來,記者走訪惠安16家大師文化企業,追根溯源,解讀惠安雕藝產業背后烙下的文化密碼。
追根溯源
發源黃河流域的 南派雕藝
古往今來,惠安雕藝巨匠人才輩出,僅是資料記載與民間口傳的便數不勝數。宋有張仲哥,清有蔣學心、王弼、蔣山斗、蔣國衡、蔣鏜、蔣雙家、蔣金輝、蔣仁文、王神賜等,近現代則有蔣文金、蔣丙丁、蔣友才、蔣瑞生,蔣瓦水、蔣帝佑、蔣佛源、王清金、王清標、張來富等,而今天,惠安雕藝“江湖”更是百家爭鳴。
追溯源頭,惠安雕藝源于黃河流域。五代時,閩將張悃率兵駐扎青山(惠安縣城東南三十華里),鎮守海疆,其部下將石雕等中原先進技術一并帶來。而惠安境內保存最早的石雕作品,當追溯到距今1600多年前東晉初期閩林始祖林祿陵墓的文武翁仲及虎馬羊雕塑。建于宋代的跨海大橋洛陽橋同樣是惠安石雕悠久歷史的佐證。
到了明清時期,惠安南派石雕藝術風格日趨獨立,邁向從“形似”到“神似”的更高境界,形成了精雕細琢、纖巧靈動的雕刻風格,叫人賞心悅目:例如對獅的雕藝,區別于北獅的威武生猛,活靈活現、喜慶歡快的南獅就是惠安雕刻的典型代表。同樣在這一時期,惠安雕藝開始奠定國內外聲譽。有“古建之花”美譽的福建仙游東城門外的石牌坊,就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惠安蔣國衡、蔣鏜主持建造的。
史料顯示,惠安雕藝作品也是在此時傳至臺灣,臺北龍山寺的總建筑師即是“八閩首席木雕大師”惠安人王益順,今天,臺灣許多寺廟、民宅也仍保留著惠安石木雕精粹。同期,一些惠安石匠也相繼到福州、廈門、臺灣,甚至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經營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