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巨型雕像,2011年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落成。這一杰作的問世,再次將世界的目光引向石雕的創作地——被譽為“中國石雕之都”和“中國民間藝術(雕藝)之鄉”的福建惠安。
惠安是一個基本沒有石礦的沿海縣,但1600多年來,惠安人憑借著勤勞和智慧,把石頭“玩”到極致,生產出精美絕倫的石雕、石材產品,形成當地最具優勢、最有名氣的傳統產業。2010年,石雕產業創造產值143.3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6.6%,全年出口交貨值逾50億元。最新統計顯示,2011年,該縣石雕石材業實現產值已突破150億元,發展態勢穩健。
在惠安至崇武公路兩側和村鎮的工業園區內,寬大的割石車間、笨重的石頭、高高的吊機、轟鳴的機器……這就是惠安石雕石材企業最集中的分布地。
2006年,“惠安石雕”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惠安石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正式獲核準注冊。目前,惠安石雕石材及配套雕刻產業企業1300家左右,從業人員近10萬人,全縣已形成集礦山開采、荒料營銷、石制品加工和銷售、石材機械制造和原輔材料制造等于一身的產業體系。
放眼世界,從日本到韓國,從歐洲到美洲,從建筑物內外部裝飾到城市雕塑、園林景觀,只要有石雕的地方,就能看到惠安人的影子。深圳萬福廣場高達19.99米的龍柱、湖南長沙橘子洲的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華山主干道上的雕龍刻鳳牌坊、臺灣工商界泰斗王永慶石雕像和浮雕像、金門與廈門島的鄭成功雕像……都是惠安能工巧匠的杰作。目前,惠安石雕的足跡已經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地的地標。
惠安縣長洪于權表示,惠安石雕石材產業能“無中生有”地崛起,靠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巧妙利用了資源和產品兩個市場。過去,惠安人在福建周邊地區采購石雕原料,隨著產業不斷壯大,惠安人不僅從國外進口石頭,還紛紛攜巨資挺進世界各地開采石礦。同樣,惠安的石雕石材產品,也源源不斷地銷往全世界。洪于權說:“對于缺乏資源優勢的惠安,利用兩個市場發展自己,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生動體現。”
同時,善于轉型升級、與時俱進,也是惠安石雕石材這朵產業之花永不凋敗的原因。
走過20年發展歷程的共榮石業公司,就是在一次次轉型中不斷變大變強的。1995年,日本墓石產品十分緊俏,就在國內大多數石材企業都在加班加點生產墓碑石時,共榮公司卻一反常規,挺進石刻市場,產值一下子增至2000萬元。2002年,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共榮公司又嗅到難得的商機,把主要精力轉到開發建筑用的異型石材上。幾年后,共榮公司又申請到國家一級建筑裝修資質,成為集石雕石材加工和建設施工于一身的復合型企業集團,年產值一舉突破2億元。如今,共榮公司正準備上市,謀求更大發展。
創新是企業發展不竭的動力。通過自主創新,惠安石雕石材企業有了市場的話語權。在馬丁·路德·金雕像等一些重大工程的競標中,鼎立雕刻等企業不再以低價取勝,而是以完美的設計方案、精湛的工藝技術、超群的安裝能力獲得客戶的認可。豐盈雕刻在一個政府廣場的文化墻競標中,以高出對方60多萬元的價格,拿下了承包權。
推動石雕石材業加快創新步伐,更大的動作來自于政府主導的產業技術戰略聯盟和攻關小組。該聯盟整合了科技部門、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機械生產廠家和石雕石材企業的優勢資源,成立了5個專項工作小組,并著手建立技術創新和專利共享的信息渠道,讓惠安企業共享技術創新成果。
惠安石雕石材產業主動轉型的背后,是其打造現代石雕石材航母的夢想。“隨著石雕石材產業發展10年規劃、石雕石材產業園區建設等一系列舉措的相繼落實,惠安這個沒有礦產優勢的石雕石材強縣,離‘世界雕藝之鄉’的目標又近了一步。”洪于權信心滿滿。
惠安石雕石材同業公會會長蔣細宗表示,縣里已決定在擴大開成職校雕刻工藝班規模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校企聯合辦學,未來計劃設立專門的雕藝學校,以加快惠安雕藝人才成長和培養工藝美術大師的步伐。
惠安縣委常委蔣向群介紹,目前,惠安正與中國石材協會、國家石材標準委員會合作,研究編制《石雕石刻制品》行業標準。未來,從“賣產品”到“賣標準”,惠安石頭“唱出的歌”將更加昂揚、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