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目的不是為了什么,“‘就是要鑿刻,僅此而已’,透著某種情緒,而且是有點倔強的情緒,意思是別那么多廢話,就是喜歡,所以就是想鑿刻——鑿刻想要鑿刻的內容,鑿刻想要鑿刻的材料,鑿刻鑿刻本身。”
大家駐足觀賞
近日,“就是要鑿刻,僅此而已——惠安傳統南派雕刻作品聯展”在惠安開幕,共展出惠安本土從事一線雕刻的中青年工作者的80余件作品。
張少良的《女媧》
☆把傳統做到極致,也是一種創新
在現場,記者看到,不論是耐人尋味的《喜從天降》,還是雕工繁瑣卻精準到位的《海嬉》,抑或是惟妙惟肖的《人生四樂》、枝蔓細膩層次分明的《松鶴延年》……每件作品都展現了嚴謹的結構造型能力、豐富的語言塑造手段、廣泛的題材涉獵表現、藝術創作觸角的多樣化;每件作品都游刃穿梭于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抽象、動態與靜態的藝海中。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向明也在受邀之列。王向明出生于惠安崇武溪底的雕刻世家,是家族的第五代傳人。作為惠安雕刻世家傳承人,王向明時時在思考:“惠安石雕蜚聲海內外,然而它的獨特性在哪里?”他認為,惠安民間傳統石雕技藝是中國最好的南派石雕工藝,精雕細琢是南派石雕的精髓,也是其魅力所在,所以作為惠安南派石雕技藝傳承人,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和傳承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精湛技藝,并很好地進行作品創新,使之藝術化、精品化。“把傳統做到極致,也是一種創新。”王向明說。
張華達的《母愛》
為此,他說他會不惜成本、不惜代價,做出最純粹的惠安南派石雕,為未來和后人留下承載這個時代的石雕作品。
此次參展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選用青石作為雕刻材料,這也是本次展覽另一亮點。策展人王向榮解釋道:青石雕以前主要運用在宗教建筑方面,此次展出的雕刻作品,選用的材料往往是大型輝綠巖建筑構件切割后殘留下來的邊角料以及天然鵝卵石,雕刻者根據這些邊角料的天然造型、石皮的顏色進行創作,這是對自然材料與技法的一種新探索,能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和靈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