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泉州中心城區,豐澤區始終將“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理念貫穿文明創建全過程,通過創新治理機制、優化人居環境、激活群眾主體,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創建之路,讓城市文明指數與市民幸福指數同頻共振、同步提升。
在治理機制創新中彰顯為民初心
立足“文明天氣圖”平臺構建全域化、智慧化治理網絡,將巡查整改觸角延伸至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等民生痛點,99.04%的整改完成率見證著“民呼我為”的治理效能。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物業小區頑疾,創新“區領導分片掛鉤、科級干部包干小區”機制,將小區十件實事和外墻脫落整治、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等“家門口的實事”列為重點工程,94個隱患小區舊貌換新顏,8754個充電端口織就便捷安全網絡,讓“四升一降”專項行動真正成為民心工程。面對城市交通治理新挑戰,推行“大數據監測+一點一策”模式,在車水馬龍間織就智慧交通網絡,讓路口守法率成為丈量城市文明的標尺。
在人居環境優化中詮釋惠民擔當
創新“環衛+智慧”管理體系,“美麗家園”攻堅行動中,283噸垃圾清理、914處衛生死角整治的背后,是機械化清掃與GPS定位系統的科技賦能。既用雷霆手段推進占道經營整治,更以“繡花”功夫設置9個便民服務點、200余個規范攤位,在“堵疏結合”中平衡市容秩序與城市煙火氣。面對文旅火爆帶來的民生考驗,300余個“共享公廁”網絡破解如廁難題,用“共享文明”填補市政配套短板,讓每一位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方便之處”的文明溫度。
在全民參與實踐中凝聚靠民力量
構建“線上+線下”立體傳播矩陣,256條創城信息、12個原創作品、5萬份倡議書編織起全民參與的文明之網。500場文明實踐活動、萬名志愿者身影,將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打造成理論傳播的“加油站”、志愿服務的“大本營”,讓簪花圍志愿服務成為流動的文明風景線。通過“我們的節日”等品牌活動,把移風易俗融入日常生活,讓道德模范禮遇制度催生見賢思齊效應,實現文明培育從“塑形”到“鑄魂”的跨越。
這座千年刺桐城的新時代文明篇章,正書寫在煥然一新的老舊小區里,流淌在規范有序的街巷煙火中,閃耀在自覺排隊的文明舉止間。當14個電動自行車示范項目筑起平安出行之路,當“共享公廁”溫暖八方來客,當萬余名志愿者筑起文明風景線,豐澤區用為民情懷詮釋著文明創建的真諦,用群眾笑臉印證著城市文明的成色,在建設21世紀“海絲名城”核心區的征程中,持續奏響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