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學士張英家人修葺房屋,因地界不清與鄰居發生糾紛,便修書給張英講述此事。張英以詩代信回復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遵囑立即讓地三尺。
鄰居得知后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于是糾纏不清的地界變成了一條六尺巷道。“六尺巷”典故就此在民間廣為流傳。近日,德化法院林法官巧用該典故調解了一起現代版的“六尺巷”鄰里糾紛。
原來,家住德化縣葛坑鎮的陳某和蘇某世代為鄰,和睦相處。后來蘇某外出務工,其責任田因無人耕種而荒廢,故于2013年春天借給陳某耕作,陳某種植生姜5.2705畝。2014年,廈沙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征用該責任田,發放土地補償金149601.4元,青苗補償金21082元,蘇某在未告知陳某的情況下將上述款項全部領走。陳某多次協調未果,便向德化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蘇某償付青苗補償金。
“親幫親,鄰幫鄰,千金難買好厝邊。”“老蘇把地讓給你耕作,也有一定的付出。”“老陳不容易,50多歲的人了,還要做那么多農務,你也體諒下他……”
在充滿溫情的茶桌調解室室里,林法官耐心細致地做著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平時工作之余喜歡讀讀歷史的林法官,還搬出清代張英“六尺巷”的故事來說服當事人。“廈沙高速公路是一件惠民工程,建成之后對我們的子孫后代都有利。如果因為這件事傷了你們兩家世代的友好感情,太不值得了。古人尚且能夠各退‘三尺地’,難道我們的心胸還不如古人嗎?”
“林法官說得對,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面。回想這幾年來,老陳也著實幫了我不少忙,我不該為了這點補償金傷了鄰里關系。”蘇某感嘆道。在多次調解下,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青苗補償金陳某分得13000元,蘇某分得8082元,兩人握手言和。
據悉,近年來,德化法院為保障廈沙高速公路順利建設,高度重視涉及該項目建設的案件,集中辦案力量化解此類糾紛。同時,積極提供法律意見,解答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確保廈沙高速公路建設有序推進。(記者 黃雅珊 通訊員 林清源 陳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