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一場閩南獨有的“擺大龜”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在德化龍潯鎮(zhèn)丁墘村大卿宮舉行。12頭重60公斤左右、面積有八仙桌大小、栩栩如生的碩大糯米龜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賞,成為德化奇特的民俗一景。
大卿宮內(nèi),碩大的糯米龜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賞祈福。
“擺大龜”的民俗,在這里已沿襲了幾百年。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十五,是閩南人信奉的醫(yī)神保生大帝的誕辰。每到這一天,當(dāng)?shù)卮迕窬蜁园l(fā)制作12頭(逢閏月的年份擺13頭)大壽龜,祈愿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祝愿百姓消災(zāi)延壽,安居樂業(yè)。
在磨碎的糯米中摻入白糖和糖漿攪拌均勻
有的拌米粉,有的蒸糯米,有的揉米團(tuán),有的塑龜形……從5月1日凌晨三點,53歲的祖?zhèn)髦谱鞔竺斆耖g老藝人陳孝旭和家里的5名助手就開始忙起來。上午八時許,記者到來時,第一頭“大龜”已基本成型,陳孝旭正在用剪刀剪出龜腳上的鱗片,用筷子刻畫“龜殼”的紋路。“龜背上的紋路,正中央是五行,周圍是八卦,底下是二十四節(jié)氣;龜?shù)那澳_趾有5只,后腳趾有4只,這是說做人要腳踏實地,才可走遍五湖四海。”陳孝旭介紹,“聽父輩說,以前是各家各戶自己制作小糯米龜,后來祭品太多擺放不下,就改為擺‘大龜’。”后來工藝慢慢失傳,現(xiàn)在僅他們家在制作,傳到他已經(jīng)第四代了。
從糯米到“龜”,“大龜”的制作要經(jīng)十幾道工序。每只“大龜”大約需要30公斤糯米和20公斤白糖,制作時要提前一天浸泡糯米,然后把糯米磨碎,摻入白糖和用白糖熬成的褐色糖漿,攪拌均勻后放入大鍋中蒸熟,出鍋后搓揉成表面光滑的米團(tuán),等降溫后就開始塑形,外形做好了還要在表面刷上一層煮過蜂蠟的食用油以增加“大龜”的亮澤和質(zhì)感。每做完一頭,陳孝旭就和家人把“大龜”連桌子一起抬到大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