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重塑,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千年窯火 淬煉新生
核心提示
國禮瓷《喜上眉梢》登上2025年央視春晚,國宴瓷《紫綻冰華》亮相第九屆亞冬會,乙巳蛇年文創生肖瓷受海內外粉絲熱捧……新春伊始,德化陶瓷正迎來新的“春天”,憑借精湛工藝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登上2025年央視春晚的國禮瓷《喜上眉梢》
德化陶瓷產業已突破傳統想象,在傳承工匠精神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借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契機,加速形成獨特“打法”,陶瓷藝術、技術皆“爭先”。2024年,德化陶瓷產業集群規模達663億元,同比增長15%,創歷史新高。
“新”正成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砝碼。在政企行共同努力下,德化縣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重塑,進行技術革新,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推動陶瓷設計新穎化、品牌化,與知名IP形象合作,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德化提出了陶瓷產業集群到2027年突破千億規模的目標。“窯一旦燒起來,就要從年頭燒到年尾。”這把燒了千年的窯火,正加速提質升級、淬煉新生,各方對其充滿了期待。
陶瓷與科技“對話”
一車車陶坯由傳送帶送出,通過全自動滑輪軌道,精準送入窯爐中燒制,全過程無需人工監測,只需運用智能終端進行實時自動化控制——在德化縣,任意走進一家陶瓷企業生產車間,大概率都能見證“智造”帶來的高效便利。
提起陶瓷產業,很多人會聯想到傳統產業、勞動力密集、生產流程繁雜、高能耗、高成本等字眼。事實上,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德化縣陶瓷企業紛紛選擇技術升級改造,借由引進智能化數字化生產設備,加速打造“智慧工廠”。
陶瓷生產車間里,機械手在搬運幾十公斤重的泥塊。
今天,陶瓷生產更有科技范兒——陶瓷3D打印機、機械手臂、滾壓自動生產線、全自動隧道窯等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在福建省德化同鑫陶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75條智能化生產線使產能大增——10秒鐘,一塊泥土滾壓成花盆;15秒,一個模具完成注漿工序;10分鐘,一條自動滾壓生產線走完一個流程……“原本手工拉坯每人每天最多做200件,現在所有生產線全開,每天可生產3萬多件產品,成品率也更高。”該公司辦公室負責人蘇小燕說,先進設備幫助企業降本增效,也為工人減輕了負擔。
當前,新質生產力成為企業關注、思考的熱門話題。在德化縣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協調好“新”“老”之間的關系,加快促成“智改數轉”,而這一切的關鍵,是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智能化生產方面,陶瓷企業開始主動提需求了。”德化縣科學技術局局長蘇奕塏告訴記者,陶瓷產業正逐步從過去以“經驗傳承”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邁向標準化、數字化的現代工業生產模式。
來自德化縣科學技術局的資料顯示,2024年全縣共投入研發經費5億多元,在傳統陶瓷產業的泥料配方、智能裝備、表面裝飾、制品燒成、上下游配套等方面的創新水平均得以提升。長遠來看,2019年以來,全縣累計實施各級各類科技研發項目80多項,推廣全自動、半自動成型生產線675條,樁樁件件契合企業實際利益。
近年來,德化陶瓷產業穩健發展,但智能裝備和高科技陶瓷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仍需向更高層次升級。為此,德化縣積極對接大院大所推進資源共享,搭建高端創新平臺,成立中科陶瓷智能裝備研究院和高科技陶瓷中試研究院,建立集技術集研發、成果中試、產業孵化、人才吸引于一體的新型研發體系,引導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德化縣本土企業豐弘機械有限公司、新博龍陶瓷有限公司的故事,就是合作共建成功的縮影。“我們在實驗室與本土企業之間牽線搭橋,促進優秀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蘇奕塏表示,在中科陶瓷智能裝備研究院的助力下,豐弘機械研發生產的新型煉泥機、自動套袋機等陸續上線,幫助更多陶瓷企業實現高效率、低成本運轉;新博龍陶瓷應用的陶瓷多瓣模滾壓成型自動生產線,不僅能同時滾壓異形不規則的產品,生產效率也實現數倍提升。
德化陶瓷電商物流園即將投入運營。
陶瓷產業不單是“泥與土”的藝術,也是“光與電”的魔法。據悉,德化縣每年預算4500萬元用于支持科技創新,集中用于陶瓷產業惠企獎勵、科技創新企業補助、科技創新創業平臺獎勵、企業穩產增效獎補、高端設備應用推廣等,形成以高新技術企業為引領、成長型企業為支撐、中小微企業為基礎的創新型企業梯隊。
目前,全縣共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8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1家、省科技小巨人企業3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6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11家。
靈感與實踐結合
德化人世代以手藝為榮。他們說,傳統制陶涉及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
“德化瓷土是有靈性的,而我們是替它發聲的人。”亮相今年央視春晚的國禮瓷《喜上眉梢》的作者謝錦華說。
從靈感到實踐,設計是作品完美呈現的根基。
在福建省德化上古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盧華禹看來,好的設計,能夠催生一個好的產品、成就一個好的企業。故而,工業設計是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
德化縣級工業設計中心上古陶瓷每年的設計研發投入占總支出的20%以上。“站在市場的角度去設計作品,不能單純為設計而設計。”盧華禹介紹,該公司近年來推出多個子系列,涉及文人器、大師作、研學文旅等多個方向,從不同維度深入市場,推動優秀設計的商業化轉化。
“工業設計不僅僅是造型設計,更應注重文化的賦予。”德化縣級工業設計中心如瓷生活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海燕介紹,該公司每年的設計研發投入約占總產值的10%,在上游與18家設計單位、100多名設計師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下游打造陶瓷設計師、生產廠家和消費者的綜合交流平臺,滿足產品個性定制與批量生產的多元化市場需求。
企業憑借好的設計讓產品“聲名鵲起”的案例,不在少數。
今年春節,德化縣陶瓷手藝人以東方傳統美學為基因、現代創意為筆觸,精心設計出一款款生肖瓷推向市場,諸如寓意“袋袋有錢,代代有福”的“福袋蛇”儲錢罐之類的產品火爆出圈。
順美集團推出的蛇年生肖瓷《靈蛇獻瑞》
“福袋蛇”設計者、瑞泥生肖品牌創始人、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林清增從2019年開始專攻生肖瓷設計,以生肖和中國傳統吉祥元素為主線,設計了招財豬、鼠(數)錢、錢進牛、虎抱錢、賺賺兔、錢錢龍等作品,結合美好的寓意,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成為爆款,銷量均在20萬件以上。
“差異化、有附加值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林清增說,生肖作為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被寄予很多美好的寓意,將陶瓷文化與生肖文化進行巧妙結合,既能凸顯生肖特色,又能彰顯文化底蘊。
德化陶瓷世界聞名,現代瓷企如何續寫榮光?德化縣有打造品牌的“心法”。近年來,該縣以工業設計為核心驅動,為陶瓷產業培育文化創意創新土壤,突破陶瓷產品傳統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藝術性和個性化表達,引導傳統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推動工業設計與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工業設計產業生態圈,打造全國陶瓷工業設計高地。
統計數據顯示,德化縣共有國家陶瓷行業工業設計研究院1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6家、縣級工業設計中心30家。2024年以來,全縣新增專利授權1924件,總量達20440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1.77件,同比增長6.65%;新增商標注冊3333件,同比增長5.7%,總量達43212件;擁有“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10件;新增“馬德里協定”國際注冊商標5件,總量151件。
產業鏈的培育和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為吸引人才、鼓勵創新,德化縣還出臺了一系列工業設計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工業設計公共服務、企業主體創新、產業應用、人才培養、品牌孵化、成果轉化落地等六大方面,開展縣級工業設計中心培育,對成果轉化、產品創新等方面給予獎補,目前已兌現獎補資金3000多萬元,惠及企業500多家。
陶瓷企業設計生產的各類故宮文創作品 陳小陽 攝
工藝與創新交融
陶瓷產業要靠什么來拓寬生命的維度?答案是“創新”。
創新,就要跟上市場需求。眼下,德化陶瓷與自帶流量的知名品牌IP形象深度融合的探索可謂成功。比如,泉州順美集團與迪士尼、環球影城、星巴克等國際知名品牌長期合作,以其IP形象為創作藍本的陶瓷產品廣受市場認可和歡迎。
2022年登上奧運大舞臺的陶瓷“冰墩墩”和“雪容融”,也是由順美集團出品。這兩個IP形象用鮮明的中國風征服了海內外粉絲的心,也為德化陶瓷走向世界增添助力。順美集團副總經理鄭衍彬說,德化陶瓷是廣交朋友、傳播文化的很好載體,讓中華文化符號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據悉,順美集團擁有5000多項全球版權和78項有效專利,展現了強大的產業研發和產品設計能力。
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曾憲升說,德化帶給世界有文化的瓷器,世界帶給德化陶瓷多元的文化交融,近年來,這樣的合作還在不斷“復制”。
在德化云水窯陶瓷有限公司,展廳內擺放著十幾款哈利·波特、史努比、凱蒂貓、櫻桃小丸子等經典影視、動漫IP形象的陶瓷產品。“合作的過程也是企業自我提升的過程。”該公司負責人許慶水以一款“哈利·波特與海德薇”杯碟套裝作比,“客戶設計的咖啡杯,哈利·波特以人偶的形式坐在杯墊上,如果直接用陶瓷燒制,會出現變形、開裂,后來我們選擇用硅膠做人偶,再粘在陶瓷杯墊上”。為此,他們還找到專業膠水生產公司,研發專門用來黏合兩種材料的膠水,成品大獲成功。
哈利·波特IP形象咖啡杯 陳小陽 攝
“客戶的需求倒逼企業不斷嘗試新工藝,或改進提升工藝水平。”許慶水說,往往取得新突破后,又會有更多新客戶慕名而來,訂單源源不斷,與知名IP形象合作,對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甚至是整個德化陶瓷產業的知名度都大有裨益。
瓷都掀起的這股IP形象聯名潮,讓傳統藝術與現代潮流交融碰撞,也讓參與其中的地方企業接觸到多元化的產品和業態,為傳統陶瓷行業的發展加入了時代“新配方”。
“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以及完整的陶瓷產業鏈,是吸引一個又一個知名IP形象選擇合作的主要原因。”德化陶瓷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唐孝康表示,德化是千年瓷都,傳統瓷燒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產品的打樣、測試、生產、銷售等一系列流程都很完整,與國內其他陶瓷產區相比有很大的優勢。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德化陶瓷從業者的心思更多花在工藝上,認為設計只是一種輔助。”唐孝康說,隨著知名IP形象元素的加入,很多從業者發現,好的設計和創意,很大程度上會提高陶瓷產品的附加值,幫助產品拓寬銷路。
中國(德化)動漫與陶瓷工業設計人才基地負責人徐文泉建議,除了與知名IP形象合作,陶瓷從業者也可以從市場趨勢和流行元素入手,融入更多文化要素,延伸原創產品設計鏈條,打造差異化、不可復制的品牌,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據悉,該基地已獲得多啦A夢、海底小縱隊、元氣小黃鴨、皮呦豬等100多個知名IP形象授權。
如果說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的傳統陶瓷技藝是“根”,那么五光十色的當代陶瓷創作便是不斷生長的“枝”與“葉”。在德化陶瓷從業者的辛勤耕耘下,這棵“陶瓷之樹”正朝著更加廣闊的天空舒枝展葉,努力“破圈”“變現”,以更加新穎的風格屹立于世界瓷藝之林。
(見習記者 湯海波 通訊員 林婉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