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興城、退城入園,建園促產、產城融合”,德化縣把陶瓷業作為支柱產業優先發展摸索出一條適合德化發展的路子。在新形勢下,德化縣因地制宜,連片推進,有序開發,并積極探索推出“模擬審批、一園通辦”的新模式。
今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進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截至6月底,德化縣2個入庫納統項目(古洋試點園區項目、高性能碳化硅陶瓷基復合材料項目)累計完成投資額4.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6.5億元)的66.2%,已封頂樓棟總面積9.4萬平方米。
敢于“向山要地”
打造工業梯田
“向山要地,向空間要效益”,發展空間受限不能阻擋德化前進的步伐。
為有效破解發展用地空間制約問題,德化縣以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為切入點,“以產興城、退城入園,建園促產、產城融合”的發展路子,按照“大園區、大配套”的原則,實施統一規劃、統一安征遷、統一建設、統一出讓、統一管理“五統一”開發模式,依山就勢、平丘填壑,大力開展低丘緩坡地綜合開發利用。
同時,德化縣采用梯田式分期開發充分利用土地。根據實際地形以2-3米為一個高差,以3000-4000畝為一個開發批次,將山地建成高差錯落的“工業梯田”,既可減少土石方挖運、降低開發成本,又可增加供地率、集約利用土地,真正做到向空間“要土地、要效益”,實現工業用地“無中生有”;累計生成產業用地約1.2萬畝,其中約80%原為荒地、山坡地。2022年陶瓷產業園區節約集約利用評價集約度90.18。
國企統建新模式
提速增效有保障
為更好服務民營企業,提升工業(產業)園區綜合發展水平,優化土地利用效率,德化縣制定出臺《德化縣工業廠房統一建設試點方案》,即通過“確定項目、預選用地、建設、租賃、回購”五個環節實施,要求入駐工業園區且用地面積原則上在100畝以下的工業項目,全部實行國企統建、項目企業參與規劃設計、租賃回購的全新模式。
統建單位發揮大宗材料采購議價、綜合管理費用、融資成本等方面優勢,快速推進項目成片審批建設,有效控制工程整體建造成本,從而降低企業前期土地及廠房建設等大額資金投入,有利于生產經營優化、技術研發投入及產能擴大,扶助項目企業長遠發展。同時,消除企業工程建設風險,避免出現“炒地”“賣廠房”亂象,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目前已確定財興佛具文創園等19家作為第一批采取廠房統建的企業,建設標準化廠房47.5萬平方米。
“國企統建的模式不僅降低了成本,還優化審批速度,如鳳洋標準化廠房2021年4月開工建設,2022年8月完成竣工驗收,共計16個月;古洋標準化廠房項目2022年3月開工,2023年5月份通過驗收,僅用14個月,為后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德化縣園區辦工作人員蘇巧虹說。
鼓勵“騰籠換鳥”
打造現代產業集群
作為省級產業園區,德化縣整合舊園區,規劃提升新建園區,聚力建設城東、城南兩大組團,鼓勵實施工業企業“退城入園”。
在城東工業區等新建產業園區專門規劃新興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引導工業企業集聚發展。近5年來,收儲搬遷中心城區、舊城區工業企業用地24宗642畝,建成陶瓷新秀園、城東電商物流園、城東瓷土加工區、電子商務園等多個產業集中園區,打造集工業設計、文化創意、智能制造、電子商貿、倉儲物流等陶瓷上下游為一體的現代產業集群。城南工業園組團規劃建設4個園區,整合已建成1個園區,整個城南組團總面積7800畝,其中產業用地4100多畝,重點圍繞高科技陶瓷,落地一批強鏈健鏈補鏈企業。現園區已建成工業用地1.2萬畝,已建工業廠房面積1405.3萬平方米,2022年創造產值331億元、納稅8.8億元。
鼓勵工業企業廠房加層改造、內部用地整理、“零地”技改增容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持企業建設多層標準廠房,推動舊廠房和低效園區“騰籠換鳥”,實現老舊廠房、老舊園區的產業升級。2022年以來,德化縣實施工業廠房加層、擴建10宗,增加廠房面積17.1萬平方米,可增加稅收約1200萬元;規劃實施龍船洋片區、后所片區、隆泰化工片區提級改造300畝,擬建高端商務區及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聚集區。
靈活“筑巢引鳳”
助推高質量發展
針對陶瓷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亂的問題,德化縣在試點園區規劃用地158畝,建設標準化廠房36萬平方米,讓企業可以“拎包入住,輕裝上陣”,集約利用土地,打造產業集聚。
德化縣采取“模擬審批”+國企承建的模式,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僅用9個工作日即辦理完成施工許可等前期手續,歷時6個月即完成試點園區內1棟職工公寓和8棟標準化廠房建設,合計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24家企業7月底將全面入駐投產。
同時,舍得讓利企業,德化縣采取“先租后售”方式,對入駐企業3年內符合產值和稅收等要求可直接購買廠房,最大限度降低入園企業投入成本,讓企業把資金和精力集中投入到產品研發和運營管理中,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此外,德化縣采取邊建設邊招商、圖紙招商、個性化招商等方式,按企業需求進行空間布局,配套完善,提高廠房層高和單位承重以適應機械化生產要求,不斷提升廠房品質,確保項目租得出去、住得下來、盡早創收,最大限度發揮用地效益。將全縣18個鄉鎮劃分為3個聯盟片區,鼓勵“抱團招商、聯盟招商”,聚焦科技創新、500強企業、鄉賢“回歸工程”等,引進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中國白”京閩聯動項目、美瓷科技智慧智造產業園項目、中科頤高德化智能制造產業園等重大、優質項目進駐園區,有效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肖西婷 徐成武 鄭海清 吳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