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以燒制白釉瓷器聞名于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潔白透明的胎體,溫柔雅靜的釉色以及優美的造型和裝飾藝術,使德化瓷器成為工藝美術史中的瑰寶,享有“中國白”“中國瓷器之上品”等盛譽。
得天獨厚 源遠流長
德化地處“閩中屋脊”戴云山脈腹地,高嶺土質優量多。據民國《德化縣志》記載:“觀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巖在其巔,全山數里皆瓷土,邑名瓷多產于此。”
新石器時代,德化先民開始制作硬陶和印紋陶,到夏商時期,已出現原始青瓷。德化縣三班鎮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歷經3700多年,窯體結構依然清晰。
晚唐五代時期,德化地區的制瓷業已初具規模,工匠們已經能夠使用當地品質優良的高嶺土并燒制出了青瓷。德化有史記載最早的陶瓷燒制工藝研究家顏化彩編纂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專著《陶業法》,繪制了世界第一幅陶瓷工廠規劃設計圖《梅嶺圖》。
至宋代,德化開始生產青白瓷和白瓷,其白瓷制作工藝已相當精湛,可與北方定窯白瓷相媲美,被稱為“南白定”。
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德化制瓷人林炳利用有坡度的山地,將多個窯房順著地勢串聯起來,大大提高了熱能利用率,降低了成本,這種窯型被稱為“龍窯”。后來,日本的制瓷人加藤四郎前來德化學藝,并將窯爐燒造技術帶回日本,林炳也在日本被奉為“陶祖神”。
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盛、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德化瓷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暢銷海外。“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陶瓷近三分之一出自德化,器物以碗、洗、盒、罐為主。
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寫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還使用亞里士多德時代表示貝殼的單詞porcelain來命名德化瓷器,因為它們就像貝殼般潔白通透。后來,馬可·波羅成為德化白瓷傳入歐洲的關鍵人物。
明清時期,德化瓷器因瓷塑人物的獨特技藝而聲譽日隆。尤其在明朝中期之后,德化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成為外銷瓷的一個重要品種。在歐洲,德化白瓷被稱為“中國白”,具有中國風的杯、爐、蓋盒、壺、筆筒等器具一度風靡市場,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到清代時,德化窯業已臻至全盛。清代“泰興號”沉船中發現了35萬件德化青花瓷器,可見其生產外銷的活躍。
一脈相承 薪傳不息
在燒制技術成熟的基礎上,瓷雕藝術繁榮興盛起來,明代時就涌現出以何朝宗、林朝景、陳偉、張壽山等為代表的一批瓷藝大師。
其中,何朝宗被尊稱為“瓷圣”,他所塑造的各種造像既發揮傳統雕塑“傳神寫意”的長處,能微妙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又著重外表的衣紋刻畫,線條清晰、簡潔、瀟灑,多變化,柔媚流暢,翻轉自然,圓勁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個性,形神兼備,富有藝術魅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德化陶瓷業獲得新生,這一時期的創作多表現領袖人物、民兵活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民族人物、現代生活等題材,《青春》《和平萬歲》《豐收》三件瓷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改革開放以來,德化陶瓷發展迅猛,逐漸形成了大師藝術瓷、日用家居瓷、出口工藝瓷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經歷“以電代柴、天然氣燒瓷、微波燒瓷”三次能源革命后,德化陶瓷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許瑞峰是德化“許氏瓷塑”當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1994年,許瑞峰成立了德化縣德藝瓷雕研究所,潛心研究配方與燒成技術的改革。2001年,他成功研制出被稱為“中華紅”的紅釉瓷,和寶石般熠熠奪目的“寶石釉”瓷,改變了德化瓷千百年來以白為特色的狀況。
2007年,許瑞峰的獨創之作《玄》出世。該作品采用螺旋性的線式結構,類似一根彈簧構成了一個造型完美的瓶器,輕松地突破了瓷泥成型和陶瓷燒制的兩大極限。
此后,他又獨創了許氏“實心瓷塑”技藝。實心瓷塑因整個瓷體無掏空全實心,在燒制上難度極大,且十分考驗耐心,雕好坯體后,還需花上三四個月時間等它自然風干,此后更要燒制十多次。經過反復實驗、屢敗屢戰,以許瑞峰為代表的“許氏瓷塑”成功地燒制出全實心瓷塑,甚至瓷塑高達100厘米,填補了世界陶瓷史空白。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許氏瓷塑在繼承“山湖祖”雕塑風格基礎上,融入德化“何派瓷塑”特點,形成了人物形體飽滿、局部精細、開臉爽朗、線條飄逸的藝術風格。從許氏瓷塑的傳承故事,我們看到了德化瓷燒制技藝薪傳不息的一個縮影。
花開滿園 各有千秋
正是因為眾多陶瓷大師、工匠和企業家的默默耕耘,開拓進取,德化陶瓷大觀園里呈現出一派日新月異、異彩紛呈、欣欣向榮的勝景。
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5年5月,聯合國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稱號;2021年7月,德化窯址(屈斗宮窯、尾林-內坂窯)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重要的遺產點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首個瓷窯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目前,德化縣擁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名人等46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9人、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2人、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1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從業人員10多萬。
老一輩藝術大師邱雙炯推動“電代柴”燒制技術,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他與蘇玉峰都對薄胎雕塑技藝作出重大貢獻,冰冷的陶瓷人物在他們的手里,纖毫畢現,栩栩如生。
“中生代”陶瓷藝術大師是德化瓷雕的中堅力量,陳明良、賴禮同、寇富平、林建勝等人醉心于還原明代“中國白”材質與風韻,塑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佳品。柯宏榮、蘇獻忠等人,在傳統雕塑的基礎上,主動引入現當代雕塑理念,讓傳統雕塑在雕塑對象及表現主題上有了更多可能。
一批新生代陶瓷藝術大師,努力突破材料對德化瓷塑藝術的限制,創造出帶有個人風格印記的藝術作品。陳明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通花雕的技藝發展到新境界。連紫華則借鑒唐卡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方法,創造出一種新的德化瓷品種——極彩,為德化雕塑錦上添花。
陶瓷廠家的科研攻關,是德化瓷燒制技藝突破的生力軍。有的研制出作畫用瓷板,所制作的超薄瓷板可揮毫潑墨,渲染出宣紙效果,豐富了藝術表現的形式;有的致力于耐熱釉研發,所生產的金剛煲可用于明火干燒炒菜,陶瓷應用領域進一步提升……
亙古流傳的燒制技藝,指揮著火與土的共舞。常燃不息的熊熊窯火,折射出閩人的文化和底蘊。一撮故鄉的泥土,遇上匠心和智慧,歷經搗煉煅燒,成就千秋絕色,續寫白瓷傳奇……
出品:“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新福建客戶端、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
參考文獻:
鄭雄彭:《淺談德化瓷塑藝術特征與技藝傳承》,原載于《中國藝術》2022年第1期
黃靜:《試析明清德化白瓷外銷的器形、原因與影響》,原載于《博物院》 2020年第1期
白憲波:《論德化白瓷》,原載于《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