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作品《殘山剩水》 (蔣顏澤 供圖)
里昂美術館陶瓷展上的德化瓷藝術品 (葉志向 供圖)
國外藝術家與德化本地陶瓷藝術家交流創作感悟
王開雅和銅獎作品《白》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Keen在創作
法國當代藝術家讓-夏爾·畢儒在創作中
馬克的作品《精神2》
近日,“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頒獎儀式在法國里昂匯流博物館舉行。在這個作為第二屆中法文化論壇重要組成部分的大賽上,德化陶瓷向世界講述陶瓷在中國與外界交流歷史中的影響,也讓德化瓷再次成為中外交流的紐帶。
此前,不少中外陶瓷大師們提前駐扎到德化潛心創作,一同感受德化白瓷的魅力。因大賽的成功舉辦,“中國白”話題亦在法國引發熱議。借由這一契機,國內外大師齊聚一堂,在交流作品的同時,圍繞陶瓷藝術的發展、創新展開了一場對話。
在歷史名城里昂探訪陶瓷藝術發展
作為法國的一座歷史名城,里昂這座城市在歷史上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今年9月26日舉行的“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將頒獎儀式選址于里昂匯流博物館,距離第一批中國留學生到達法國里昂,恰好過去了96年,賦予了本次活動更多更深的歷史意義。
回溯歷史,包括法國里昂在內,許多歐洲國家與中國的交集,也與泉州、德化瓷息息相關。泉州曾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而德化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被帶到歐洲,不僅讓歐洲人更加了解德化瓷,也促使不少歐洲藝術家開啟了“中國白”的創作。“通過本次活動,我們看到了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對于德化白瓷新穎獨特的創作方式,他們對于‘中國白’的理解是非常豐富的。”參與此次中法論壇的蘇獻忠感觸良多,在他看來,本次在里昂展出的不僅有此次大獎賽評選的世界陶藝家的當代藝術作品,也有相對傳統的德化當地的工藝美術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雖然都是以德化白瓷進行創作,卻能從中感受到多元藝術思想的碰撞。展出作品中,有的注重傳承古法,有的富于開拓創新,當中既有宗教人物雕塑,也有日用陳設擺件。題材廣泛,造型多樣,充分展現出創作者們靈敏的創作思維、嚴謹的創作態度以及高超的制瓷技藝。蘇獻忠也認為,借由“中法文化論壇”及“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頒獎儀式的成功舉辦,將多元陶瓷作品云集于此,很好地為德化陶瓷藝術走向多元化搭建了一個新平臺,不僅有助于宣傳德化歷史悠久的白瓷文化及傳統白瓷制作工藝,也通過與國際藝術界的交流,實現德化白瓷從傳統向現代陶藝的轉型。
據悉,一批以德化白瓷為材料,以德化傳統燒制技藝制作的當代藝術品在本次大賽中脫穎而出。這些來自不同地區,接受不同思想教育,存在不同文化信仰的藝術家,作品與眾不同,甚至讓人感到有些另類,亦讓德化陶瓷從業者耳目一新。特地奔赴法國參與活動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德化縣收藏家協會會長陳明良說,這次短暫的探訪之旅,不僅看到了德化陶瓷給予歐洲乃至世界陶瓷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歐洲陶瓷藝術的發展與創新。這為包括他在內的很多中國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開闊眼界、學習交流的良機,有助于大家進一步了解當代藝術、世界潮流,為之后的創作帶來新的想法與靈感。
大師駐地創作感受德化白瓷魅力
今年,在“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舉行前夕,德化“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駐地創作項目便已率先啟動。為此,來自中國、法國、美國、意大利、葡萄牙等地的40多名藝術家聞訊而來,奔赴德化開展駐場創作。
仰慕德化“中國白”之名已久,法國藝術家畢儒(Jean-Charlespireau)開啟了德化白瓷創作之旅。“德化白瓷的顏色與我日常使用的陶瓷是非常不同的,它擁有著許多豐富的變化。”在畢儒看來,德化的陶瓷很特別,其材質極為通透、白皙且細膩,雖這一瓷土很容易開裂,給創作帶來不少難度,但他仍對這一材料愛不釋手。對于一向以佛像創作為主的畢儒而言,借由德化白瓷來體現出佛的禪意,也賦予了作品更多更深的含義。畢儒來到德化后,不時出去轉轉,尋找靈感,如在南埕鎮南埕村的荷花公園,因看到公園內應季盛開的荷花、搖曳的荷葉,他偶然靈光一現,在之后的創作中便把荷葉當成模具,將荷葉上獨有的紋理投射到作品上,并以德化白瓷來創作出一個全新的作品。
同樣來自法國的MarionBoquet-Apel,亦花了許多時間深入德化各地尋找各類瓷土,也正是不斷與本土陶瓷藝術家們交流討論,經過對十幾款純天然土樣的反復試驗,她才終于以德化的瓷土來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德化瓷土做出的藝術品很棒,而這里的創作氛圍也很濃厚。”從意大利遠道而來的AbdonZani對德化白瓷青睞有加。在駐地創作期間,他特地以德化白瓷燒制了180多支模型槍,密密麻麻、整齊地固定在一面墻上,看起來十分震撼。
“稀土如金”是此次在德化駐地創作3個多月的美國藝術家馬克·路佛德(MarcLeuthold)留給本地陶瓷藝術家顏松柳的一大印象。除了對于瓷土呵護有加,這些駐扎德化創作的外國陶藝家們的創作激情、工作態度和對陶瓷藝術的獨特理解,也讓顏松柳印象深刻。在與這些外國藝術家的接觸中,他發現,也許是平時創作時較少接觸德化白瓷,他們對于這一特殊質地的瓷土倍加珍惜。“看過馬克的創作,會發現他很注重自然細節,也懂得保留、運用瓷土所具有的天然美感。”在顏松柳看來,從外國藝術家們的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到德化白瓷特有的美感,也能夠發現許多有別傳統的現代、創新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暢談創作感悟為傳統藝術賦新意
因此次大賽而來德化的很多藝術家,不少人是第一次接觸德化白瓷,在創作之余,他們也時常與德化本地的陶瓷藝術家開展對話,交流創作感悟。
一直以來,在多數人印象中,德化白瓷的瓷質溫潤如玉,剔透光滑,光線照耀可映見指影,叩聲清悅悠揚,猶如敲擊金屬,鏗然作響,胎釉亦有美妙質感,也正因材質的特殊性以及可塑性,德化白瓷在藝術表現上具有許多獨特性。因此在不少中外陶瓷藝術家們眼中,除了沿承傳統,德化白瓷的創作還擁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在交流中,蘇獻忠也提到,德化白瓷不但能做出工藝考究的傳統藝術品,同時也可以創作出現代的、具有創新性的作品。
“傳統的技藝更需要新元素的潤養。”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駐地創作項目協調專員云鶴(Donal)認為,藝術創作就在于特有的東西有不一樣的成品展現。只有新的元素、新的形式,才能真正激發出創作的靈感,對于德化瓷的創作亦是如此。對此,駐地創作的獨立藝術家李鋼指出,德化傳統的白瓷不管是藝術形式還是表現手法,已幾近極致,傳統要與新元素結合,才能保留和延續原有的韻味,讓藝術永久傳承下去。
“德化陶瓷的發展,離不開一批又一批人才的堅守。”在談及德化瓷的未來發展時,陳明良指出,過去德化窯的工匠們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十分注意吸收外來文化,研究各國人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斷對產品的釉色、造型、裝飾進行設計,使之盡量投合消費者的愛好和要求,推動了德化陶瓷業的蓬勃發展。如今的德化陶瓷也需要激發創造的新意,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更積極地走向世界。(記者陳士奇通訊員王雙季林婉清徐福榜文/圖(除署名外))
相關新聞
多元創新成亮點
獲獎作品背后的故事——
此次“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共征集到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新加坡等國的241位陶瓷藝術家的600多件作品,其中入圍大獎賽作品共67件(套)。大賽結束后,一些藝術家向記者分享了獲獎作品背后的創作故事。
蔣顏澤:金獎作品《殘山剩水》
談及此次斬獲金獎的作品,蔣顏澤介紹說,靈感來源于自己所創作的有著蜂窩形態的陶藝作品,以陶瓷廠所生產的蜂窩陶瓷廢料為原始素材,經過不斷的加工和反復的燒制而成。
《殘山剩水》這組作品,是以蜂窩陶瓷截面切片為“元素”,構建“城市”部分,展現了高速發展中的現代化大都市的景象。“我希望通過這組作品來傳達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相互制約的矛盾關系,展現過去與現在有趣的交織,探索城市、工業、資源、自然、文化之枯竭等命題。在城市中,人們努力營造著自然中的山水意向,逝去的山水終將逝去,留下的只是暫未被消解的心中的山水意趣。”蔣顏澤如是說。
馬克·路佛德:銀獎作品《精神2》
馬克近年創作的作品中,融入了不少中國元素。他此次獲得銀獎的作品《精神2》,以中國古代的玉幣為原型來創作。這一作品亦是他在德化駐地創作期間所完成的。由于創作之初對德化白瓷的質地不熟悉,作品還經歷了燒制開裂、破損等問題。為了讓整組作品更為完整,在創作過程中所燒壞、有殘缺的物件,也被馬克保留下來,并融入最終作品中。
《精神2》耗時一個多月創作完成,作品由眾多玉幣形狀的圓盤構成,并且每個圓盤上的紋理都有所不同,而馬克也通過這些自然紋路的勾勒,表達著自己的想法與情感。
王開雅:銅獎作品《白》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開雅因在德化看到了蜂蛹而引發靈感,他便決定要以德化的白瓷來制作一個以蟲為主題的作品,這也就成了此次大賽銅獎作品《白》的雛形。
談及作品的創作過程,王開雅認為是“十分有趣”的,圍繞“天地人合”,借助好的天氣,好的瓷土,再由創作者的介入,把具有美感的元素加入其中,最終便呈現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值得一提的是,在運用德化傳統的陶瓷燒制技藝的同時,此次的創作也融入了吊掛的方式,由此讓整個作品變得更為有趣而特別。
黃永星:優秀獎作品《何朝宗》
在德化進行陶瓷創作已近八年的黃永星,是此次大賽的優秀獎獲得者。對于何朝宗作品的喜愛,促成了他此次獲獎作品《何朝宗》的出現。
在傳統上創新,是黃永星想要表達的一個信息。在這一陶瓷作品中,延續著何朝宗風格的自然衣紋。以“用經典蓋去經典”的方式,黃永星用一件頭蓋薄巾,掩去了作品人物的容貌,借此讓整件作品多了一層新意。
除了金獎、銀獎、銅獎以及優秀獎之外,此次大賽也設置了“匯流獎”“傳承獎”與“支持獎”,來鼓勵中外藝術家合作創作、對陶瓷技藝的傳承以及表彰單位、個人對大獎賽的支持。德化多位陶瓷大師在獲得殊榮的同時,也帶著自己的創作作品前來參展。其中,獲得大賽“支持獎”的陳明良帶來了《醒悟》,作品在創作中將中國傳統雕塑的線性融入人物瓷塑中。而“支持獎”的另一位得主蘇獻忠,此次則帶了不同風格的作品前往參展,與外國當代陶瓷藝術家們進行交流。(記者陳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