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安溪籍華僑莊惠泉和弟弟莊朝松,與南安籍華僑林謀盛同心協力,攜手并肩英勇抗日,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至今仍在東南亞華僑華人中廣為傳頌。
莊惠泉(右)1956年在福州考察時留影(陳克振 供圖)
發動鐵礦工人罷工 給日寇沉重打擊
莊惠泉出生于1900年,祖籍安溪縣龍門鎮,1937年任新加坡安溪會館總務主任。
抗日戰爭爆發后,莊惠泉與南安籍華僑林謀盛等人一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宣傳抗日,發動認購抗日公債,籌賑祖國難民,發動抗制日貨,支持處罰銷售日貨的奸商。1938年陳嘉庚發起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莊惠泉任總會勞工組副主任,更加積極參加籌賑,并協助英軍處理軍需供應。
日軍侵華引起許多愛國華僑的義憤,在馬來西亞各地礦山、膠園的華工紛紛舉行罷工。當時日本在馬來西亞經營規模很大的龍運鐵礦,煉鐵運回日本制造軍火。鐵礦有華工近3000人,若能發動龍運鐵礦工人罷工,將給日本沉重打擊。
莊惠泉支持林謀盛的決定,1938年2月中旬,莊惠泉前往龍運鐵礦組織實施罷工。通過宣傳發動,華工罷工抗日情緒高漲;華商關閉供應工人物資的店鋪,犧牲自我,支持抗戰大局。于是一批批華工罷工離開礦山,到同年3月初,龍運鐵礦近3000名華工已全部離開礦山前往新加坡。莊惠泉即返回新加坡配合林謀盛安置罷工的華工。
由于龍運鐵礦華工集體罷工,逼使鐵礦停產,日本軍火工廠也被迫停產,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這個罷工事件轟動世界,當時的各國通訊社紛紛發出電訊,稱這是中國人偉大的愛國行動,是對抗日戰爭作出的重大貢獻。
訓練海員戰時工作隊 為受難同胞申冤
由于莊惠泉積極抗日,日軍對他恨之入骨。在新加坡淪陷前夕,他與林謀盛等人奉命撤離新加坡,經印尼巴東赴錫蘭,然后轉到印度飛往重慶。1942年6月,莊惠泉奉命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將流落在當地的2000多名華人海員,組織為中國留印海員戰時工作隊。林謀盛與他分任正副隊長,主持訓練海員工作。
1943年,中英政府準備收復馬來西亞,莊惠泉奉命與英軍聯絡,協助組織中英聯合軍團東南亞華人地下抗日軍(即136部隊),他被授予上校軍銜,林謀盛和他分別任該部隊馬來西亞華人區正副區長。兩人于同年10月潛入馬來西亞。同年11月2日,林謀盛登陸在敵后開展工作。莊惠泉則在基地主持訓練工作,部署支援前方。林謀盛于1944年3月不幸被捕,同年6月29日壯烈犧牲。莊惠泉繼任馬來西亞華人區區長。
日寇投降后,莊惠泉將原來在印度訓練的人員遣回中國,他自己于1945年10月返回新加坡,繼而前往馬來西亞覓尋林謀盛烈士忠骸。1946年1月13日在新加坡政府大廈前舉行公祭,中國政府派員參加,并追認林謀盛為陸軍少將和烈士。接著,莊惠泉又發起組織星馬華僑集體鳴冤會,向日本侵略者追討血債,為千百萬受難同胞申冤。
潛伏機場收集情報 視死如歸英勇殉難
莊朝松是莊惠泉的弟弟,是《南洋商報》校對部主任,他積極宣傳抗日,在新加坡淪陷時,他轉移到馬來西亞新山,以在一家臺灣人辦的“南洋日貨社”任職作掩護,從事抗日秘密地下工作。哥哥公開參加抗日隊伍,弟弟從事秘密抗日活動,兄弟倆互相鼓勵,互相策應。
為了偵察軍情,收集情報,莊朝松決定混進日寇建造的班蘭機場。班蘭機場是日寇在東南亞重要的機場,規模宏大,工人成千上萬。潛入機場后,莊朝松由一個文化人變成賣苦力的勞工,他忍受痛苦,干起挑土開路的粗重話。他一邊勞動,一邊大量收集機場重要的情報,并快速地傳遞給人民抗日軍。
1944年農歷正月十九中午,莊朝松回到與另外兩個工友一同住的宿舍煮飯,等待一個未回的工友一同進餐時,叛徒帶著幾個日本憲兵警察突然沖進他們的住處,在場的那位工友迅速從后門溜走,而他來不及離開被抓走了。日軍審問時,把那個沒回來用膳的工友的罪狀加到他身上。在經受一系列苦刑后,莊朝松下決心代為那位工友認罪,決不牽涉他人,也不吐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他立下了視死如歸的豪言壯語:“倘要我做叛徒,不如走上吊刑臺!”
1944年5月17日,莊朝松在新山牢獄內的吊刑臺上殉難,一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新聞工作者,壯烈地結束了他短暫的人生旅程。(通訊員 陳克振 記者 吳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