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鐵”比翼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歷史上,安溪縣曾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上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福建省省長胡平到安溪調研時,看到許多學生赤著腳,衣服上都打著補丁,其中一個孩子衣服上的補丁竟有23處之多,他眼中噙滿了淚水……3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安溪,不僅有茶,還有家居工藝……
茶業 創全國產茶縣諸多第一
窮則思變,“靠自己的骨頭長肉!”安溪人不甘貧窮落后。憑著愛拼敢贏的精神,安溪人開始10年擺脫貧困的奮斗,1986年,實現“脫貧”“基本小康”、全國“百強縣”三大歷史性跨越,“茶業富民”是安溪跨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安溪縣產茶始于唐朝,發展于明清,興盛于當代。但直到20世紀末,茶業在安溪縣經濟上所占比重極小。1998年,安溪確立實施“茶葉富民”發展戰略,把茶業列為全縣脫貧致富“一號工程”,茶業在安溪經濟大盤中找到位置,安溪鐵觀音也開始譜寫時代新篇。
2006年,安溪縣茶園面積、年產茶量、茶業受益人口、茶農人均收入、涉茶產業產值已創下全國產茶縣諸多第一。2008年,全縣茶園面積達60萬畝,年產茶葉6萬噸,涉茶行業產值則達到65億元,直接帶動印刷包裝、機械制造、食品加工、交通運輸、倉儲物流以及房地產發展,出現“一業興、百業旺”的良好局面。
2011年以來,為提高茶葉品質,持續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聯作制等現代產業組織模式,化解一家一戶、小農生產帶來的產業風險;全面貫徹《地理標志產品安溪鐵觀音》國家標準,弘揚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引導低海拔、低效益、高坡度和田地茶園退茶還林、還果、還蔬、還花、還藥。
建設中國茶業交易中心,推動茶葉大宗商品和茶園林業產權電子交易;發展茶業電子商務,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辦好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承建福建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茶葉園)、國家茶葉質量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著力攻克產業發展共性的技術難題;發展茶配套、茶休閑旅游、茶會展等,推動產業接二連三集群發展。
2014年,安溪縣全年涉茶總產值增至125億元,連續6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安溪鐵觀音以58.7億元品牌價值,榮膺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首;獲評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安溪鐵觀音獲全省十佳地理標志商標;“國家茶葉質量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茶葉園)獲批建設……整個產業持續良性發展。
工藝業 線上線下全方位發展
安溪縣又是“中國藤鐵工藝之鄉”,藤鐵工藝業是僅次于茶業的民生產業,安溪竹藤編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全國工藝業占有重要地位。現代工藝業經歷近50年發展,歷經“竹藤編—藤鐵工藝—家居工藝”三個階段。產品由單一竹藤到藤鐵,發展成為融現代家居飾品、公園花園飾品、茶文化工藝品、LED應用工藝品和實木工藝家具等五大系列產品為一體的多元化家居工藝文化產業。
工藝業發展,陳清河功不可沒。1971年,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的陳清河回鄉在尚卿公社農械廠招收學徒,建立竹編車間,工廠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全省竹編工藝品出口生產的重點廠家,為安溪工藝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984年,安溪創辦“福建省安星藤器企業有限公司”,這是安溪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專門開發、生產和出口藤器工藝品。1991年,陳清河帶領安溪工藝界把鋼鐵和藤絲巧妙結合,首創“藤鐵工藝”新藝種,產品很快在國際市場流行,后來傳播到福建全省乃至廣東、廣西和浙江等地,成為國家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廣交會因此特設“藤鐵工藝”展區專門展銷藤鐵工藝品。
2008年后,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美元貶值,安溪縣工藝業發展受到影響。安溪縣委、縣政府與企業攜手共商對策,共渡難關。召開工藝美術隊伍建設座談會,向人才培養和產品研發要效益。聚豐工藝等企業開始生產適銷國內市場的工藝品,轉變單一出口發展思路。
2013年,根據產品范圍延伸和產業發展規模壯大的現狀,安溪縣重新定位,將“藤鐵工藝產業”演變為“家居工藝文化產業”。大力推進工藝美術人才隊伍建設,引導企業在產品設計創意上下工夫,摸索文化創意、休閑旅游、傳統工藝與商業結合等企業發展模式,向產品附加價值要效益;促成企業與行業協會、高校、職業中專學校等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倡導企業“國際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線上線下兩步棋”營銷。
2014年,安溪全縣家居工藝企業出口總額3.5億美元,同比增長18.57%。目前,全縣工藝產業已初步形成“國際國內、線上線下”全方位發展的格局。
除茶業、工藝業外,安溪縣還加快建材冶煉、食品加工、紡織服裝、茶機具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至2014年年底,全縣65家企業技改新增產值120億元以上,總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同時,信息技術、光伏光電、影視文化、休閑旅游、現代物流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正在安溪崛起。 (徐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