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茶業界,提起蔡建明,幾乎無人不知。蔡建明生在茶鄉,長在茶鄉,讀的是茶葉專業,從事的是茶業工作,是高級農藝師,還是一級評茶師。從1982年畢業分配到茶葉局開始,到如今擔任安溪縣農業與茶果局局長,蔡建明默默耕耘,一路見證、參與并推動安溪縣茶產業發展。回憶自己30余載事茶人生,蔡建明覺得就像自己手中的那一杯安溪鐵觀音——芳香甘甜,回味無窮。
蔡建明
安溪茶界有個“蔡爺爺”
見證了茶業輝煌上升的這些年
提起蔡建明,有人親切地呼喚他“蔡爺爺”,出入茶園、攀登茶山、調查科研,還要完成崗位工作任務,30多年的辛苦工作,他的頭發已經開始有點花白,笑起來也有些許皺紋,卻無論什么時刻,都保持樂呵溫暖的笑容,有著茶人們寬和謙卑的姿態。
苦盡,才有甘來。你能想象,這么儒雅的“蔡爺爺”在茶園間忙碌奮戰的身影嗎?
1982年,蔡建明一畢業就到安溪縣茶葉局工作。當時,安溪還是貧困縣。蔡建明初出茅廬,茶葉單產低、品質不佳的現狀令他不安。他和同事們深入大坪鄉萍州村,與茶農一道開展低產茶園改造試驗工作,組織、參與全縣低產茶園改造實踐。他把自己的烏龍茶樹冠改造和培育技術方面的經驗寫成文章,加以推廣應用,提高了全縣大面積低產茶園的單產、品質、效益。
“1988年,全縣茶葉稅收占縣財政收入二分之一,占當年全縣農業總產值三分之一,占工農業總產值四分之一。”輝煌的“二三四”,成了蔡建明對于上世紀80年代安溪茶產業最深刻的記憶。
人人羨慕的“茶中父女軍”
愿為安溪茶繼續保駕護航
在蔡建明擔任茶業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這18年,安溪茶產業飛速發展。安溪茶葉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從本世紀初的5%提高到近年的17.29%;茶葉成為全縣80多萬茶農的“金飯碗”,直營出口從無到有;安溪茶業的發展為全國茶業樹立了一根標桿,對全國茶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和促進作用。2013年,安溪縣農茶局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蔡建明獲評中國特產之鄉開發建設先進工作者。
為了延續茶業夢想,在他的建議下,女兒蔡雅娟讀了與自己一樣的學校——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專業,也同樣回到了茶鄉安溪工作,蔡建明每每叮囑她“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點對茶有益的事”。2014年,安溪團縣委舉辦全縣首屆安溪鐵觀音十佳青年制茶能手大賽,蔡建明與女兒一同組織策劃實施參加活動,人稱“茶中父女軍”。
用好“地理標志”金招牌
文字標準和實物標樣缺一不可
走過輝煌的安溪鐵觀音時下面臨轉型升級,路怎么走?蔡建明曾參與《烏龍茶標準綜合體》的起草、制訂、驗證和宣貫工作,對于加強安溪鐵觀音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管理的迫切需要感受更深。
今年,安溪縣委、縣政府大力加強“地理標志”使用管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安溪鐵觀音標準》頒布實施,對于規范安溪鐵觀音產品生產和銷售,有效保護鐵觀音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有著重要意義。”在蔡建明看來,僅有文字的標準還不夠,他期待結合文字標準的安溪鐵觀音等級實物標樣能早日制作出來。蔡建明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安溪鐵觀音分為五級十等,每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制作茶葉標樣,茶葉收購站對樣定價收購茶葉,茶農對樣倒查生產制作環節,對樣改進做工提高茶葉質量。
“加強‘地標’使用管理關鍵在全民意識,實物標樣可觀可感,可更好推動引導‘按標’生產及‘認標’消費。”蔡建明說。(海都記者 趙晶 通訊員 王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