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茶的采摘期已過,在安溪縣大坪鄉(xiāng)前洋村,茶農正緊鑼密鼓地制作春茶。和往年不同的是,在掛職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泉州晚報社員工徐希賢的牽線搭橋之下,福建省安溪茶業(yè)學校的老師今年深入茶農家中,通過技術指導,幫助茶農做出好品質的春茶。
安溪茶業(yè)職業(yè)技術學校老師指導茶農制茶
茶農品茶 體驗品質提升
今年59歲的茶農高泉招是土生土長的前洋村人,幾十年來一直以制茶賣茶為生。“20世紀80年代初,茶葉的價格很好,每斤可賣二三十元。但是隨著茶樹種植量的增加,茶產量激增,茶農間競爭加劇,茶葉的價格已遠遠不如以前。”他說。
“大部分的茶農現在只追求產量,對品質往往忽略。”高泉招說,他家平均每年的產量約1.8萬斤,今年的春茶差不多是6000斤。“今年經過安溪茶校老師的指導,茶葉泡出來的水質和茶樣有了很大的改觀,品質比以前有了提升。”他說,如果今年春茶按新制法做出后能夠適應消費者口味,賣出好價錢,這季春茶他可增收萬余元。
深入農家 教授制茶技藝
為了提高前洋村茶農的制茶技術,安溪茶業(yè)學校的老師在今年春茶期間住在茶農家里,與茶農共同尋找提升茶葉品質的方法。林清蘭老師說,在不影響茶農正常制茶的前提下,她和周小民、林素彬老師搜集了200多斤的茶青,經過多次的嘗試,制作出不同口味的毛茶。“前洋村的毛蟹茶屬于烏龍茶的一個品種,這次我們按照烏龍茶的做法,參照閩北烏龍茶的制作方式,運用一些現代制茶機械,進行了曬青、揉捻、初烘、再揉捻、干燥等環(huán)節(jié)。”林清蘭老師介紹,為了保證茶青的品質,毛茶制作環(huán)節(jié)都在茶農家里完成,因此有時候她們和茶農要忙到深夜。
完成了毛茶制作后,老師們將茶樣帶到了學校里,進行精制茶的制作。周小民老師說,相比茶農以前制作出來的茶葉,他們指導茶農制出的這批茶葉,在制作過程中更為細致,有效地提升了品質。
拓展市場 促進茶農增收
目前,這200斤的茶青已制作成了不同品質的毛茶。有些毛茶還在進一步加工,尋求適合大眾的口味,以便將制茶技術推廣給茶農,幫助茶農提高茶葉品質。對于茶農來說,增收是他們迫切希望的,因此對于這批在專業(yè)老師指導下的成品,他們也充滿了期待。
在去年秋茶上市之后,徐希賢曾到農戶家里篩選了一批質量較優(yōu)的茶葉,幫助農戶宣傳,短短幾天,1000斤茶葉就被訂購一空。(記者 張君琳 陳明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