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清末,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在《劍花室詩集》中,曾以“茶”為題做詩22首,其之七為: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安溪茶最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鐵觀音.黃金桂.本山和毛蟹。其中,鐵觀音聞名海內外,被視為烏龍茶中的極品,且躋身于中國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韻長.醇厚甘鮮.品格超凡而馳名中外。
新中國成立后,安溪茶業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特別是其生產了烏龍茶中的珍品鐵觀音,奠定了安溪作為中國名茶之鄉的地位。
改革開放后,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業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了安溪縣支柱產業和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
安溪境內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樹。在蘭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冠達3.2米。據專家論證,已有1000多年的生長歷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斷發現野生茶樹,表明了安溪具有豐富的茶樹資源和悠久的產茶歷史。
據考,安溪產茶始于唐末。明清時期,是安溪茶葉走向鼎盛的一個重要階段。明代,安溪茶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飲茶、植茶、制茶廣泛傳遍至全縣各地,并迅猛發展成為農村的一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