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造血
閩南網2月17日訊 產業扶貧,是安溪造血的關鍵。“以茶脫貧”的戰略,讓安溪找到適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子,并由“輸血式”扶貧走向“造血式”扶貧。
安溪縣縣長高向榮介紹,安溪已基本形成“建材冶煉、藤鐵工藝、紡織服裝、食品加工、茶機具”等五大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光電、休閑旅游、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駕齊驅、競相發展的“5+5”現代格局。
安溪縣委副書記劉林霜在日前舉辦的“添壽福地·茶香安溪”百歲茶壽星品茗活動中介紹,安溪以茶葉聞名于世,這里素有中國茶都之美譽,全縣種植面積達60萬畝,年產量茶在6.8萬噸左右,可以說安溪人的生活離不開茶。
近年來,安溪鐵觀音“一葉”變“大業”、一業生百業。與此同時,安溪大力引導退茶還林還果還蔬,用好設施農業等補貼政策,引導貧困戶大力發展淮山、馬鈴薯、蔬菜等種養殖業,實現“一葉飄香,多元增收”,把培育富民產業、增加群眾收入作為精準扶貧主渠道。
安溪縣縣長高向榮(左三)、安溪縣委副書記劉林霜(右三)調研重點產業項目
一片茶葉
探索合作社+致富之路
來到龍涓鄉舉源村,只要一提起茶葉,村民沒有一個不感到驕傲和自豪的。
自該村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過去70~80元/斤左右的毛茶,第一年的秋茶平均價格就達400元/斤。舉源村是如何完美蛻變的?
早在2007年前,舉源村還是個貧困村。90%的農民都以種茶、賣茶為生,茶葉加工廠就像一個個的家庭作坊,技術相對落后,銷量不景氣,村民的收入也不理想。
當時福建省財政廳掛職舉源村第一書記的嚴小明,見此情景立即著手改變舉源的茶園管理、技術提升、銷售渠道等經營模式,并提議創立農村合作社。
成立農村合作社并不容易。起初,村民都有些質疑,是不是又要回到以前的公社化?最后敲定下來,有20多戶村民決定加入合作社試一試。
一個團隊的合作,除了吸引成員,還離不開“領頭羊”的帶領。為了改變現狀,當時的舉源村村長陳傳溪,又說服了村民陳秉懷和劉金龍加入合作社。陳秉懷擁有較多茶園,與臺灣投資公司合作,經驗頗為豐富,主要負責茶園管理工作;與茶葉打交道近40年的茶農劉金龍,負責茶葉的生產制作;陳傳溪主要負責營銷。
在合作社規范化管理、專業技術的指導下,不僅茶的品質提高了,產量也跟上去了,在價格上漲的同時,來收購的茶商也越來越多,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嘗到了甜頭。
為了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合作社還打造出有“身份證”的茶葉,茶葉安全生產質量管理模式實現“生產有記錄、過程留痕跡”,消費者可通過茶葉包裝上的產品安全追溯碼,查詢該產品種植過程中的農資投入使用、人員操作規范、加工制作規范、產品檢測檢驗等信息。
面對激烈的競爭,該合作社繼續探索新模式,從去年開始啟動“合作社+”行動計劃。這個行動計劃主要是實現“合作社+家庭農場”,在茶園管理農資使用和初制加工環節,與家庭農場合作,提升家庭農場茶葉質量。如今,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成了國家級示范合作社,獨特的“舉源模式”,統一管理、統一生產、統一品牌銷售,帶動了舉源村脫貧致富。這種模式,還吸引了其他鄉鎮的學習、參觀、培訓。“合作社+”行動計劃的實施,探索農民專業合作上聯企業、院校,下聯農戶、基地,產、銷、研、發一體,讓致富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合作社發展迅速,很快就得到復制,整個安溪有1000多家合作社。這種家庭作坊抱團的發展方式成就了大產業,使安溪農民得到實惠,經濟收入提高。
一根淮山
造就安溪特色農業
望著豐收的淮山,安溪長坑鄉山格村60多歲的陳伯,笑容爬滿瘦削的臉龐。陳伯種植10畝淮山,他調侃說,他的淮山猶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一到收獲時節,淮山要么直接上推市場,要么賣給合作社,壓根不用愁銷路。陳伯口中的合作社,是10年前他加入的山格村合作社。
山格村有8000多人,主要以茶葉、淮山為生,山上種茶葉,田間則種植淮山。目前,全村種植淮山1700多畝,以1畝4000斤計算,平均每戶村民單淮山收入,可增加3萬多元,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談到這個合作社,山格村書記陳文爵娓娓道來。
不斷壯大的淮山產業
其實,2004年以前,山格村主要以鞭炮為生。次年,當地政府提出產業疏導相結合的理念后,鞭炮退出了市場,淮山慢慢受重視。當年,陳文爵與村主任牽頭成立了淮山加工廠,長坑鄉政府撥款5萬元扶持建保鮮庫,就這樣以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廠成立,并開始向村民收購淮山,去皮切片真空包裝銷售。2006年,山格淮山合作社成立了,社員不僅享受淮山種植指導,還可將淮山直接銷售給合作社。目前,全村有600多戶村民加入合作社。2009年,山格淮山合作社與茶廠合作,創辦了福建省山格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淮山走向深加工運行模式,去皮烘干磨粉,配成面線面條。為調動村民種植淮山的積極性,每年村里還舉辦3~5期淮山種植培訓會,并不斷研究如何提高產量。
“2011年,山格村成功實驗了淮山鉆孔式種植方式”,陳文爵介紹,這種種植方式產量大、產品質量好,迅速從山格村推廣到長坑鄉,5萬多人受益。
2013年,淮山成為安溪特色農業。2014年,安溪號召適宜種植淮山的內安溪9個鄉鎮,即桃舟鄉、福田鄉、感德鎮、劍斗鎮、長坑鄉、祥華鄉、藍田鄉、尚卿鄉、龍涓鄉種植淮山,并提出扶持政策,只要鄉鎮連片種植50畝的淮山,每畝可補貼1000元,扶持資金直接補給農戶。
一臺電腦
“淘寶村”開啟電商發展
走訪灶坑村當天,是電商走物流的最后一天。在尚卿鄉灶坑村的舊小學里,村民廖志鵬正忙碌著打包年前的最后一批貨。
廖志鵬家以制作藤鐵工藝品為生,2007年以前,外銷生意不是很好。廖志鵬是灶坑村最早開始經營淘寶店的人,效果不錯。
“村里有了第一家淘寶店,就會有第二家、第三家。”廖志鵬說,當時經營淘寶店與外銷相比,利潤高,門檻又低,只要能賣出去,就不用擔心貨源問題。所以,村里人紛紛加入這個行列。
目前,灶坑村共有400多戶人,其中300多戶從事生產制作藤鐵工藝品。隨著這幾年全村電商的發展,已有250多戶從事藤鐵工藝電商網店銷售,開設淘寶500多家,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5000多萬元,電商的發展確實帶動村民們發家致富。
近年來,從事電商行業的人越來越多,電商行業競爭壓力加大。這樣一個做得有聲有色的“淘寶村”,也同樣面臨著沖擊。
經營了8年淘寶店的廖志鵬,自然也意識到了競爭壓力。這幾年,他不斷嘗試學習專業、新鮮知識。除了自己摸索,近年來,村里也會開展電子商務培訓,這成了他必參加的活動。通過培訓,他可以學到推廣產品、學習美工、產品包裝、網絡運作等。“開淘寶店就像開理發店,如果不跟上時代潮流,就做不出迎合這個時代的發型。”
灶坑村駐村蹲點的副書記徐伍發,除了關注村里的基礎設施外,對灶坑村未來的電商之路也十分上心。“灶坑村雖然很早就開始電商發展,發展態勢也不錯,但缺資金、缺場地、缺知識,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徐伍發說,針對這“三缺”,灶坑村也一直在努力幫扶村民發展得更好。資金方面,他們走遍村莊農戶,每年針對一些有意向開網店的幫扶貧困戶,給予2000~3000元的扶持資金;知識方面,他們繼續加大力度,計劃每年都定期組織電商知識培訓,聘請專家以及技術人員為村民講課;場地方面,目前村民大多數都在家自己經營淘寶店,缺乏溝通與交流,未來他們可能會在村里建立淘寶信息技術服務中心,提供一個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通過培訓,解決就業,實現脫貧。
在安溪有很多類似灶坑村這樣的淘寶村,一批批農民“洗腳上網”,沖浪淘寶,成為電商主力軍。安溪也把農村發展電子商務作為解決“農民收入從哪里來”問題著手,從培育龍頭到招商引資,從政策優惠到電商培訓等多方發力,為農民探索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一個村莊
“美麗西極”旅游呼之欲出
走,周末到安溪福田鄉摘蘆柑去。寒假一到,泉州市區不少家長自發組織孩子,前往福田鄉親子游。不久的將來,福田鄉又將多個旅游好去處,福田云中山、豐田村“美麗西極”正呼之欲出。
福田鄉豐田村,距離安溪縣城138公里,位于泉州陸域最西邊,被稱為“泉州西極”。當地村民介紹,以往他們要到福田鄉,需繞道龍巖的漳平。2011年,豐田村被納入貧困幫扶后,村里通往福田鄉5米寬的直達水泥路鋪成了,村莊悄然變化,建路修橋建小學,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
豐田村旅游資源豐富,這里有3.5畝原始森林及峽谷、溪流、瀑布等。深山中的豐田村仍保留著大量的原生態美景,尤其是豐田溪崎旗瀑布群和“九十九灣”,更美得令人心醉。建了路、修了橋,交通便利了,豐田村村民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找到了發家致富的新路子。游山玩水,購買土雞、土鴨、蜂蜜等原生態食物,令自駕前來旅游的游客發現了旅游勝地。游客的到來,讓村民們看到了生機和前景。村民們察覺到,看慣的風景和土特產,原來蘊含著巨大的財富。
旅游帶動經濟。福田鄉鄉長李鐘凱介紹,2014年10月,安溪縣政府與福州清華投資有限公司簽約,將感德鎮、桃舟鄉、福田鄉整合開發旅游景點。首期將建設云中山旅游綜合服務區,配建停車場、住宿酒店等,為景區景點的旅游提供基礎配套設施;聘請專業的規劃團隊,做好旅游規劃;該旅游開發公司建設期滿后,每年將旅游收入,拿出一定的百分比,作為鄉、村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公益事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