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舍整齊,阡陌交通;花團錦簇,隨處見綠。日前,記者走進參內鎮田底村,一個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映入眼簾,讓人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可喜變化。
近年來,田底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多措并舉推進美麗田底建設。曾獲評省級“森林村莊”“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試點村”等榮譽。
“一革命三行動”
提升人居環境
“以前回老家,孩子們5分鐘都待不住,現在回來后逛公園、打籃球,房前有樹、屋后有花,就是度假。”說起村里近年來的變化,村民朱順城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多年前,田底村隨處可見旱廁、豬圈、雞鴨圈,垃圾亂扔亂放的現象較多,經過整治后,大家都開始愛護環境了,現在村里越來越美,住著也非常舒心。
田底村黨支部書記朱成藝介紹,該村每年都會常態化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由黨員干部帶頭,全體村民共同參與,開展道路、院落垃圾清掃等工作。
“村里現在配備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員3名,確保運維設施‘定期清理、定時送檢’;聘請2名固定工人,每天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就地處置,實現垃圾日清理。”朱成藝說,村里還組建老年人志愿者服務隊,發動村民力量開展日常巡查,有力推動人居環境提升。
與此同時,田底村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作用,與村民簽訂承諾書,實行“門前三包”,號召村民主動參與綠盈鄉村建設,自覺維護自家庭院和村莊衛生,全面提升村莊環境;建立健全衛生保潔制度、垃圾收集制度、保潔員工作制度,形成村民進行一次分類、保潔員再進行二次分類的規范處置流程。
不僅如此,田底村狠抓“一革命三行動”,按照“適宜容量、規范連接、可清掏、防滲漏”要求,完成對2個村民居住小區和118戶農戶戶廁無害化改造,實現雨污分離。建設農村公廁一座,實施全村三格化糞池改造。開展旱廁、雞鴨豬圈拆除整治。截至目前,全村共拆除雞鴨豬圈、旱廁超2000平方米。如今,村里的臭水溝不見了,蒼蠅蚊蟲也沒了藏身之地,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別是投入120多萬元實施的田底村農村生活污水提升項目,創建了“田底污水治理模式”,得到中央農辦、生態環境部以及省、市、縣相關部門的高度肯定。2021年10月19日,田底村作為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現場會觀摩點接受全市檢驗并介紹經驗做法。
奏響產業升級
發展變奏曲
田底村位于參內鎮東部,距參內鎮政府駐地東南7.5公里,塔斗山東麓,共有177戶、1135人,村民收入主要從事水暖衛浴行業、經商和務工,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3.6萬元,村財收入67.5萬元。
田底村村財實現增收的背后,是靠抓住遇到高速、高鐵兩次機遇,產業發展順勢“變軌”,奏響產業升級發展變奏曲。
朱成藝告訴記者,田底村采用“借雞生蛋”方式,將荒廢的山溝地作為項目建設的棄土場,既增加10萬元村財收入,又解決路面“三通一平”的問題。盤活各類資源,通過公共招投標,建成5層半村部辦公大樓,既解決無址辦公問題,又可將空余場所出租,增加村財收入的同時,也解決本村和周邊村80多人就業,平均月工資達3200元。
產業要發展,觀念要改變。過去田底村村民以蔬菜種植和生豬養殖為主,產業單一,轉變經濟發展形態勢在必行。為此,該村成立強村公司,統一管理村里的山地、田地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同時,改造管理空置的祖厝、民居、別墅,打造多形態民宿,為游客休閑旅游提供好去處。
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村里注重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運用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等鄉風教化資源,激活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影響村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朱成藝說。
鄉風民風好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群眾日子富起來。下一步,田底村除了將謀劃建設“鄉賢回歸總部經濟”,為家鄉經濟注入發展動力之外,將深入開展崇尚文明、移風易俗等活動,努力打造成為生態優美、鄉風淳樸、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讓文明之花在田底村的土地上繼續絢爛綻放。
鄉村振興風正勁,破浪前行立潮頭。參內鎮黨委書記李福清表示,田底村是全鎮實施鄉村振興的標桿和典范。參內鎮將對接“高速經濟”“高鐵經濟”,引導各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全面提升鄉村環境,實現產業轉型,促進鄉風文明,增進群眾福祉,在更高起點、更高水平上實現鄉村振興。 (記者 章桂林)